学习日韩好榜样
在国际汽车界中,日本和韩国车企成功登陆美国市场的经历最值得中国厂商参考。
![](/gd/uploads/allimg/150105/101Z423J-1.jpg)
上世纪50年代末,丰田雄心勃勃挑战美国市场,但当时向美国市场出售的皇冠轿车不符合美国需求,一年仅售出几百辆。1960年,丰田不得不决定暂停向美国出口轿车。用丰田公关部副部长北川哲夫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梦想,就像一个有洞的气球,慢慢没气了。”经过多年对美国市场摸索后,丰田带来了符合美国消费者口味的汽车,并在产品设计、售后服务方面针对美国市场进行改进。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背景下,站稳脚跟的丰田逐步成为美国市场的主流,如今丰田在美国年销量超过200万辆,自己也连续多年蝉联世界销量冠军。
起步比中国还晚的韩国汽车业如今已成为西方车企眼中“比丰田还危险的劲敌”(大众CEO文德恩语)。不过上世纪80年代初入美国时,韩国现代在产品方面并没有优势:用的是三菱多年前的技术,品牌不具亮点,质量也受到怀疑。通过绕道加拿大、占据美日车企市场空白、利用韩元贬值优势等几招,现代凭借着超高性价比得以在美国立足。如今,现代起亚集团在美国的年销量约为120万辆,产品方面也独具特色,“设计成为继性价比之后的又一大卖点”(现代起亚副总裁语)。
新技术变革是天降良机 梦想总是要有的
纵观日韩车企的崛起史,既有车企本身的努力经营和政府推动,也有石油危机、货币贬值等历史机遇。目前,中国车企也面临难得的机遇。
其一是新能源车的兴起。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减少以及对汽车环保性能要求的提高,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成为未来一大趋势。而在这方面,中国车企的产品技术差距远小于传统内燃机车型。大城市气候环境的恶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推动中国电动车前进的推手。德国《焦点》周刊就曾发文表示,中国车企联合起来向欧美出口电动车“不是不可能”。
其二是3D打印等新制造技术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巨头在制造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给中国车企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实现美国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实现美国梦既要有决心、有耐心,也要有信心。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不是吗?
美媒: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现阶段,中国车企与西方厂商实力差距甚大,不过外媒并没有放松对中国车企的警惕。去年,《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称:数十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正悄悄在美国底特律施展拳脚,他们在当地投资设立据点,逐步汲取美国汽车业的经验、技术,为中国汽车进军美国市场做准备。而为了避免引发外界疑虑,中国车企进入美国的过程异常低调。对于中国车企的“低调渗透”,《纽约时报》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怀揣梦想中国车企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二是想避免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和本田在上世纪80年代曾遭遇过的抵制。
美国《Fool》网站则提醒通用福特等车企,在享受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注意防御那些试图到美国卖车的中国制造商,就像当年丰田、本田、现代起亚等所做的那样,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对于中国车企能否进入美国,行业内也持乐观态度。汽车咨询公司Synergistics总裁Bill Russo称,中国一流汽车企业最终将登陆美国市场。他表示,最好的中国汽车企业登陆美国可能还要5年左右时间,其他企业可能需要10年。
来源 凤凰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