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引领方向,驾驭未来”为主题的2014广州国际车展已经进入了尾声。作为年末中国车市收官盛宴,广州车展的“菜式”着实丰富,看点不少。各大汽车厂家用哪些“大菜”来对2014年进行总结,并展示对明年车市的理想和雄心,不妨随我们的目光一起看过来。
菜单一 SUV浓油赤酱
作为拉动国内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的重要车型,SUV对于各大厂家的重要性已经毋庸多言,因此也当仁不让成为了2014广州车展的绝对主角,SUV新品已经占据了车展新车的半壁江山,而且是地地道道浓油赤酱的“硬菜”。
在本届广州车展上或首发亮相或新鲜上市的SUV新车,几乎涵盖了各个级别,从东风雪铁龙C3-XR、东风本田XR-V等入门级SUV车型,到长安福特锐界、新东风标致3008、起亚全新索兰托L,再到国产路虎揽胜极光、保时捷改款卡宴、宝马全新X6、沃尔沃全新XC90等豪华品牌SUV,个个堪称重磅。国内自主品牌推出的SUV新品同样让人眼花缭乱,酷似极光的陆风X7、启辰首款SUV T70、长城哈弗的高大上之作H9等也是让人醉了。
从本届车展上推出的众多SUV新车来看,随着80后消费群体逐渐占SUV消费的主力,SUV在外观设计及个性化配置上都在不断提升,以越来越年轻化的面孔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不同胃口。SUV的热销,带动了整个车市的繁荣,包括自主车企也迎来了占有率的回升。可以预见,SUV仍然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车市的最热门。
菜单二 新风格日料
广州是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三大日系车企重镇,而广州车展历来是日系的“主战场”。在经历了去年的市场惨淡之后,各大日系品牌今年以来虽有所复苏,但市场表现仍难言理想,而本届广州车展正是其重整旗鼓的最佳平台。
丰田此次发布了全新凯美瑞,这款重量级新车无疑将是未来丰田在极其关键的中高级车市场的旗帜。值得关注的是,这款凯美瑞一扫以往四平八稳的中庸模样,沿袭了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新卡罗拉和雷凌的激进风格面孔,被称为“最不像凯美瑞的凯美瑞”。而此次发布的新一代皇冠,也采用了粗犷的“大嘴”设计。这道“新风格日式料理”能否成功尚待检验。本田此次带来了全新轿车思铂睿、紧凑型小型SUV XR-V。依靠前期上市的广汽本田缤智和东风本田的XR-V,本田期望找回昔日CR-V的荣光。
随着以上这批重量级车型注入新鲜血液,日系品牌将以更强的产品阵容进入“换挡加速期”。
菜单三 国产豪华拼盘
尽管今年豪车市场增速明显放缓,但豪华品牌并没有收缩在华扩张步伐。在去年英菲尼迪、讴歌、沃尔沃、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纷纷宣布国产化之后,今年的广州车展上不少豪华品牌的国产新车已经集体亮相。各大豪华品牌国产化、本土化正在不断提速。
东风英菲尼迪上市的Q50L运动轿车,不仅比进口版加长了轴距,而且配置比进口版更丰富,将是宝马3系有力的挑战者。而奇瑞捷豹路虎国产的首款车型——路虎揽胜极光,是此次展出的国产豪华车中的最高光车型,曾经一车难求的极光国产后,价格上将更具有优势,这无疑将为捷豹路虎中国销量的提升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随着2014年凯迪拉克正式拉开了“独立运动”的序幕,凯迪拉克在华也宣布了加快国产化的战略,2015年将在上海建新的国产工厂,并在未来5年内至少每年引入一款全新产品。未来,在SUV细分市场、豪华舒适轿车细分市场和运动轿车细分市场上都将有车型推出。
菜单四 自主花样小炒
虽然自主乘用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局,但奋力突围是所有自主品牌必然的选择。本届广州车展,包括东风、一汽、上汽、广汽、长安、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华晨等在内的自主品牌车企纷纷推出全新车型,包括新荣威950 2.0T、奇瑞艾瑞泽3、长安悦翔V7、广汽传祺GA6、吉利新远景、绅宝D90等。绅宝、启辰、观致和东南等品牌也都推出了自己的首款SUV车型以迎合市场需求。
在夯实中低端产品线的同时,自主品牌正进一步细化中高端产品阵容,以抗击合资品牌的层层逼迫。同时,不少自主品牌也非常重视展示其在动力、智能科技、新能源等各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实力,以增加竞争的砝码。
菜单五 新能源车口味清新
2014年被称作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元年。本届广州车展首次针对新能源车型独立开辟了展区,包括奔驰、宝马、丰田、大众、雷诺等国外车企也纷纷另辟新能源车展台亮相,展出的新能源车达到60多款。
在本届车展全球首发的宝马530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基于宝马530长轴距版研发的新能源车,由华晨宝马自主研发,并得到了宝马总部的支持。雷诺此次发布了三款新能源车型,包括雷诺ZOE、风朗Z.E.以及Kangoo Z.E.。车展期间宣布上市的e-up!纯电动车十分惹眼,是大众汽车试水中国纯电动市场的首款车型。比亚迪展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MPV“商”,据称加速“破百”时间仅需7.5秒。
进口品牌新能源车主攻高端,新锐造型和高科技配置十分炫目,而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则在性价比上优势明显,享受政府补贴更“接地气”的价格成为与进口品牌错位竞争的利器。新能源汽车来年能否实现大规模上市,还有待于技术、政策,以及配套设施的多重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