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汽车厂家真的决心革掉自己的命,通过全新的盈利模式推进汽车共享社会的到来,至少在中国也会遇到特别的风险。
延续多年的交通出行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正在经受着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思维带来的颠覆与考验。就在出租车罢运和专车“被黑”成为业内外争论的焦点时,另一种带有深刻互联网基因的新鲜事物,悄然来到人们面前。1月8日,戴姆勒集团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协议,宣布将于年内在重庆市试点Car2go汽车共享项目。作为项目推广的一部分,Car2go在中国也有更本土化的名称——即行。
租车的终极进化
当你需要用车时,你通常会面临三种选择:开自己的、打车或是租一辆。在很多人看来,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有着最高的灵活性和最低成本,但当你身处外地、汽车限行、以及缴纳每年的保险、保养、停车费时,或许会有另外的感受。相比之下,打车往往受制于出租车资源的稀缺性,同时有着最高的单次出行成本。至于租车,尽管有自驾车的灵活性,又无需承担相关维护费用,但传统的租车需要填写繁琐的表格、事先约定租车时间、去租车公司提车和还车……以至于在很多人心目中,租车从来就不是一个选项。
无需填写表格、从遍布城市的若干个停车场选择就近提车还车、并按实际使用时间收费……如果租车的体验是这样的,你是否会考虑?Car2go所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体验。而这种模式,也被称为汽车共享。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共享品牌,戴姆勒于2009年推出了这一项目:用户通过简单的注册认证成为Car2go会员,即可在智能手机上搜索离自己最近的车辆,确认租车并打开车门。租车按分钟方式计费,用户到达目的地后,只需停在满足条件的停车场内,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完成整个租车过程。
Car2go的中文名称“即行”,形象地描绘出这一过程,即租即用、及时快捷。戴姆勒智能交通服务集团亚太区负责人白悦仁将其总结为便捷(simple)、流动(anywhere)、自由(always)。从2009年至今,car2go项目已在全球29个城市运营约12500辆车,提供交通出行服务超过3200万次,注册会员超过100万人。
Car2go的“理想国”
Car2go,或者说汽车共享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除去前文提到的,租用车辆相较私人拥有车辆,在综合成本支出上的优势外,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支持下,汽车共享实现了车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Car2go的中文网站上显示“每一辆共享汽车最多可替代13辆私家车”,这无疑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和交通拥堵。对于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的中国而言,这无疑是种不错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而言,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戴姆勒将Car2go的亚洲首秀选在中国,又将在华首个试点选在重庆这座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汽车共享还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用车出行习惯,变买车为“共享”汽车。同样来自Car2go中文网站的数据称,15%~25%的Car2go会员放弃了原有购车计划,或是卖掉了自己的汽车。
缓解拥堵,降低排放,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最便捷的个人出行方式,这听起来相当完美。不过,当我们仔细审视Car2go所代表的汽车共享,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信用风险,特别是在国内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背景下。简单的会员注册,无需繁琐合同的租车过程,这样的体验看上去很美,但如何解决信用风险?车辆行驶中出现故障,如何界定责任?若出现事故,又该如何解决?若把车辆的问题让用户承担,显然令人无法接受,但若用户发生事故后选择私了拿钱,而让运营公司承担相关保险费用,也绝不是长久之计。
此外,汽车共享的“完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辆投放数量和租车价格。若租车成了“中彩票”般的小概率游戏,就永远无法成为一种对解决出行问题产生真正效果的模式。同样,若租车价格没有优势,也就成了一种只属于少数人的“行为艺术”。根据戴姆勒的计划,将在重庆首批投入几百辆Smart用于Car2go项目。对于重庆这个全球最大的城市而言,几百辆车想要取得可见的效果,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
汽车共享的中国式悖论
也许上述问题的解决,更多有赖于时间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但对Car2go这个源自汽车厂家的汽车共享项目而言,其本身就存在一种矛盾。如前所述,汽车共享的推进,会带来用车习惯,甚至购车观念的变化,这对于依靠卖车盈利的厂家而言,无疑是在革自己的命。试想,若中国真有30%的消费者都放弃原有购车计划,那谁能给每年2200万辆的汽车销量找到新的“出口”?因此,或许正如白悦仁所说,汽车共享是对现有模式的一个补充。这一定位决定了其在推广之初,其目标就不会伤及根本,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那些“美好”的汽车共享社会的蓝图,也很难真正走入现实。
更重要的是,在谈论汽车共享在中国的前景时,我们无法对来自政府和政策层面的因素视而不见。实际上,如果你真正理解了汽车共享的核心理念,就不难发现,已被多个地方政府明确定性的“专车”,正是一种广义上的汽车共享。
结语
即使汽车厂家真的决心革掉自己的命,通过全新的盈利模式推进汽车共享社会的到来,至少在中国也会遇到一个风险。少量的汽车共享,也许更多作为体现城市形象的名片而得到明确支持,而当这一数量具有推动社会的真正意义时,汽车共享离成为“黑车”很可能仅有“一步之遥”。
来源 腾讯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