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战略思想,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深远的文化情怀、平远的文化视野。
当今时代,战略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主题词。处于伟大历史复兴进程拐点的中国就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时代,这是一个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思潮空前激荡的时代,也是国家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国际上,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渗透和反渗透的博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融入现代世界市场体系。各种文化力量之间的博弈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的文化战略思想凸显,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远的文化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以“中国梦”的话语表述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作为最有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凝聚了社会转型期的民心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光辉思想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我党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知与文化自觉,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高度肯定,是我们面对纷纭复杂形势的定力之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理想和信仰,不仅管当前,更要管长远。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能缺失理想,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具有伟大精神感召力的“中国梦”,它以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寻常百姓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核心,激发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凝聚了国家、民族、人民、个人的共同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寻常百姓之心为心,把党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播撒在中华民族的心坎上,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使命。“中国梦”的价值感召不单是着眼于国家发展的现实利益,更是一次价值上的逾越,被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文化“价值高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以“中国梦”的话语表述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作为最有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凝聚了社会转型期的民心,其思想是接地气的,切近人民大众心理,体现大众喜怒哀乐,以最朴素的民间语言和老祖宗的语言表达出来,最温暖人心。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是突兀的,是我党对文化本质认知和文化自觉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十五年间,历次党代会反复重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文化开始以独立的形态进入党的工作视野。十五大则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地位开始凸显。十六大不仅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还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大首次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表明中央开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从党的文化自觉,可充分感觉对文化的理解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在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中,文化建设被置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提到“文化立国”的战略高度,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上升到引领文明进步的高度。文化发展旨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焕发全民族的文化激情,文化建设需要各领域、各民族和每个人的广泛参与,以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的提升释放实现伟大复兴的正能量,这样的文化观才能支撑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
面对世界格局的多变、多元价值观冲击、转型的阵痛,唯有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会有对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获得民族文化强有力的润泽,才会有搏动的心去真诚践履,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沦为话语的自我复制和自说自话的空洞表演。失去真诚的信仰追求,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新编历史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国家的复兴不能失去精神支撑和理想感召,精神理想要接地气。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地气,以梦想和信仰来照亮大众的生活。提出中国梦,就是为了克服精神懈怠,为一些精神迷失的人提供精神支柱,为人民点燃梦想。因此,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这种战略意识,源自我党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走向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际体系中新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全球战略格局重组中,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要对文化的软实力日益倚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向的正是中国如何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取得文化发展的自主地位,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重构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这样一个时代的命题。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今日中国已站在近代17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点,走到了一个通向大国复兴和崛起的历史关节点上。“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已经为“发展”做出了新的定义。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正如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所讲: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升华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