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高校的招生将相应做出哪些变化?这成为考生、家长关注的焦点。昨天,记者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高校获悉,各个高校将根据新方案,进一步探索招生制度。【进入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新高考”揭面纱】
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高考改革给了高校和学生更加多元的选择,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招生培养的一体化,同时也更加考验大学的“招生智慧”。
促进招生培养一体化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常务副主任郑益慧认为,高考改革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对考生来说,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来选择,高校则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提出对考生科目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高校的招生培养一体化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自2014年起实施了致远荣誉计划,招收各学科优异学生,组织高水平教授开设荣誉课程和荣誉研讨课程,学生有机会参与前沿性研究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并成长为具有批判思维、知识整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多元文化理解力和全球化视野的创新型领袖人才。上海交大还试点进行了工科试验班类招生,选拔对大工程学科有强烈兴趣,具有创新和发展潜质的学生,联合多个学院,融合多个优势工程学科培养应对市场需求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在工科平台培养体系下形成的知识结构和工程能力让学生在未来更容易找到个人的专业兴趣、更容易融入创新的技术领域、更好满足未来全球化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因此,本次公布方案中关于科目设置的改革,对高校的招生和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本次公布方案中关于科目设置的改革,原上海大学分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叶志明认为,这给了高校和学生更加多元的选择。因为学校从原来被动地“考什么、招什么”变成现在可以选择多种科目的组合成绩来选才。不过,他表示,这也在挑战高校的“招生智慧”,“学校固然可以提招生要求,但是要求提得不科学不合理,满足条件的学生就很少,或者学生可能不买账。”叶志明认为,这就倒逼学校想清楚,要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选择。
中学和大学衔接更通畅
作为在高等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叶志明表示,改革新政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方案之一,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叶志明一向不赞同文理分科。“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个拥有全面知识和综合思维的人,而且思维方式的缺陷,可能造成日后进入社会看待问题的片面和过激。”叶志明认为,原本文理分科的机制下,学生不一定按照兴趣来选择,其中也不免存在功利性和偷懒的心理。而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多年,遇到的一大难点就是高中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太窄。“现在文理不分科,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就通畅多了”。
对于有些家长和学生担心,文理不分科会导致学业负担加重,叶志明表示,负担轻重不是考试科目的数量来决定的,“如果有一天高考改成一门科目,但是这门科目的考试做到极致,学生得卯足劲去应付,你说负担是轻了还是重了?”
[热议]
高考综改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高考科目选择对科学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根据此次改革方案,上海交大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在自主招生领域进一步探索实施改革,比如在面试选拔方面,学校会积极探讨、逐步设立招生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招生官团队,不断提升面试选拔的水平。同时,将在原有招生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招生制度保障体系,使得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常务副主任郑益慧
高考制度的改革,更有利于上海纽约大学招生理念的体现。“仔细看看招生考试改革的方案,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选拔与这些原则和理念是相一致的。比如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日活动”更关注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