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衡水中学的争议,似乎并没有拉近赞成方、反对方,形成一些共识,反而双方的对立情绪似乎更加激烈,尤其是支持的一方,对批评、质疑,颇为恼怒,甚至出现过激的语言。
我觉得,如果仅围绕理念进行讨论,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就会一直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国讨论教育问题,眼下最缺的是用强有力的教育数据说话。
30年来,我国对应试教育有很多的理论批判,可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跟踪调查数据,来揭示应试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究竟如何。只有极个别失败或者成功个案的报道,比如中科大少年班个别学生的报道,但由于是个案,很难说明什么问题。
与我国相比,国外对教育的分析,则更重视对比实验、跟踪调查,比如,对有的教育项目连续跟踪达40年~50年,积累数据,分析这种教育究竟对学生好还是不好。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今年7月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月刊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近8000名1958年出生的人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跟踪调查,主要考查了这些人7岁到11岁之间是否受到过他人欺凌,以及他们成年后直到中年的精神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及生活质量等。在被调查者中,有约四分之一曾在童年受到欺凌,约15%“经常受欺负”。在德国,幼儿园的游乐设备,让中国的参观者感觉危险,但德国幼儿园的管理者会说,他们经过多年的对比实验发现,让孩子玩貌似有些危险的器材,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冒险意识,而且,还可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安全事故很少发生。
针对衡水中学的讨论,眼下就缺少有说服力的数据。对衡水中学的毕业生,没有跟踪数据,反映他们在大学求学如何,大学毕业之后的职业、人生发展情况如何。
笔者建议,有关研究者可成立联合课题组,立项对衡水中学进行全面跟踪调查,用跟踪调查事实数据说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打口水仗。笔者也期望,国家教育部门、河北省教育部门和衡水中学,支持配合做这一课题研究。进一步,对我国所有基础教育的问题,都应该从以前的经验主义,转向重视科学研究、数据积累,在现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数据对教育改革、教育决策极为重要。
当然,眼下还是可以有一些不需研究者跟踪就可以获得的数据,这只需要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以负责任的态度,加以公开:一是衡水中学生源数据,对于衡水中学,反对者认为其办学成就主要来源于“掐尖儿”、“抢生源”,而赞成者虽承认也有“掐尖儿”,但和其他省市、其他兄弟学校差不多,主要靠学校管理、教学有方。那么,具体公布衡水中学每年的具体招生情况,不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如果河北各地级市中考成绩最高的学生,都汇聚到了衡水中学,那考上北大、清华的“成就”,将主要“归功”于招生乱象;而如果衡水中学的生源结构和其他中学差不多,则问题不在于“掐尖儿”。现在的问题是,河北并没有公布这方面的数据,“掐尖儿”的指责更多来自其他学校。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有责任公布各中学的具体招生情况,从规范办学角度进行监管,如果跨地区抢生源的情况存在,必须严加治理。
二是衡水中学学生参加北大、清华等高校自主招生,北大、清华对衡中学生的具体评价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在北大、清华是有的,可北大、清华没有向社会公开,研究者也很难获得。笔者多次在论坛上听到北大教授对衡水中学学生的调侃,但这并不代表官方公布的评价。作为高校,从生源质量出发,有必要对生源进行分析研究,另外,在自主招生中,为每一个学生出具独立的招生报告,也是国外大学的通常做法,这有利于明确学校的招生标准,也形成招生的公信力。如果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信息能全部公开,从中可以分析衡水中学是否只重视分数,而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存在缺陷。
三是衡水中学学生大学求学和毕业就业情况,这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也是有的,主要取决于北大、清华是否愿意公开、提供给研究者。在笔者看来,鉴于衡水中学已成为一种现象,北大、清华不能置身于讨论之外,应该从生源质量和引导中学办学角度,参与到讨论中,向社会呈现衡水中学学生的发展情况。如果北大、清华对衡水中学的学生从招生、到大学4年的求学、大学毕业去向的跟踪数据显示,衡水中学毕业学生大学适应性很强,学习成绩在北大、清华依旧优秀,创新意识、协作能力不差于其他同学,那么,对衡水中学的批评,就应调整为分析其教育教学管理的可取之处;反之,如果衡水中学的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泯然众人,那么赞成衡水中学者,就该反思,不惜一切考上名校就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是否只是一个泡影?
(实习编辑 翁子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