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缺乏诗情”
今年让“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觉得遗憾的是:虽然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华人学子的众多优秀作品,但历届大赛评委及专家却发现,在多达百万数量的优秀作品中,难觅一首好诗歌。青少年似乎更热衷于创作抒情散文及叙事作文,却很少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对此,不少评委认为,这与国内语文教育缺乏优秀诗歌、学生阅读积淀少、引导学生阅读方式不科学有关。
“在我们的少年时代,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哪个16岁的少年不写诗?可见当年诗歌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程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多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总评委叶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懵懂的情愫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淡化了,现在的孩子变得没有了“诗情”。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有同感。作为本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初中组的总评委,她发现入围初中组决赛的作品中竟没有一篇诗歌。她坦言,从文体的选择上,的确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散文、小说等常用文体的青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文青标志”——诗歌,缘何就成了今天的“不常用文体”?在叶辛看来,无论是教育界还是文化界,不仅在意识上不够重视传统文化,传播的力度也非常不够。青少年阅读手机、互联网上新文化的机会更多,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尤其是国外的舶来品,现在的学生几乎信手拈来。而对于古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如今的青少年却知之甚少,“接触少,自然就很难模仿和创新,更不要说自主创作了。”
除了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目前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诗歌苗子”。秦文君表示,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浪漫的一种,讲究的是文字中蕴含的一股“诗情”,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鉴赏、品味。
然而,秦文君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任何事都讲求立竿见影,这与诗歌创作、欣赏的环境显然相悖。“所以现在的‘文学热’热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小说、散文,它们对创作者的门槛要求低,对于读者来说,在零散时间读上两个小故事,也是一种消遣的方式。”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由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倡议发起,昨日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的周怡霖获高中组特等奖,上海向明初级中学的廖小乔获初中组特等奖,杭州学军小学许舒华获小学组特等奖。(澎湃新闻 作者:韩晓蓉)
(编辑 李子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