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广州朝天小学举行建校150周年纪念活动,千余名校友聚首校园,共贺母校华诞。有老校友一再告诫年轻老师:“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读书别求第一,学得开心最重要,我也知道朝小成绩排名很靠前,但是真的别求第一。”记者现场了解到,不少昔日的“百厌仔”,如今也成了校友会骨干。(12月20日《广州日报》)
“别求第一”简单四字,在功利主义和成功学盛行的当下,如果由一般人说出,多少会有“出世”“妥协”之感,但从历经岁月洗礼的老校友口中说出,则有了更多意味,它既是对当下小学生教育现状的忧虑,更是对小学教育、青年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殷殷期待。如何理解老校友的告诫?笔者认为,“不求第一”不能只落在成绩上,更不能局限在校园里,而须辐射到小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众所周知,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给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减负”的呐喊一直持续,客观上让学生得益受惠。一些学校不再“唯成绩论”,考分动辄“排名次”“拉榜单”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由于不用排名次,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书包小了,作业少了,告别了“学习机器”一般的生活。可以说,这与老校友“不求第一”的告诫不谋而合,它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
问题在于,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们真的感到轻松了吗?既然“别求第一”提了这么多年,老校友为何又再度告诫?追问所指向的真实情况却是,在大家反复呼吁成绩上“别求第一”的同时,更大范围的“比拼”令学生较以往更加压力山大。从学校教育看,既然不能让学生硬生生比分数,那就让他们比技能,今天让你学手工,明天让你学声乐,升学时学校设立的考核标准,依然是不少学生难以逾越的大山;从家庭教育看,既然子女在学校学习有所放松,那就在课外辅导中“变本加厉”补上,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带领下,孩子有上不完的奥数班、兴趣班、特长班;从社会心理来说,“赢在起跑线”“英雄出少年”“多少多少岁决定你的一生”等想法,在不少人心中扎根,很多人动不动喜欢拿自己的小孩子跟别人的“比一比”;而从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和大数据时代来临,“排名”“分高下”的风气只会更盛,层出不穷的学校、班级、老师排名即可见一斑,而比拼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大,前几天在网上疯转的“中国最佳小学500强榜单”即是最好明证。
事实上,在成绩、分数等明处的比拼得到抑制后,技能、特长等暗处的比拼却日渐勃兴,学生们被推到这些领域PK,“争第一”的风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乎,学习上稍微取得的“减负”效果,很快就转移到其他领域的“加重”,何其惨兮?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校友告诫青年教师“别求第一”,学校领导、家长同样受用。更重要的是,“别求第一”的告诫千万别只落在成绩上,要真正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还须在技能、特长等方面减少PK,全面拿掉“争第一”的紧箍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真正释放其创造力和活力。(唐金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