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12月16日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高考进行改革。由于《意见》中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教育领域的从业者及专家都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12月21日《新文化报》)
“选课走班”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之前浙江的四所高中就试行了“无班级管理模式”。在高中就开启大学模式,让人找到了欧美高中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的影子——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按理说,“选课走班”让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也让“因材施教”有了一个释放的通道,理应大受欢迎。
然而这项改革却有可能面临挑战。一方面,固定化班级模式由来已久,也是对接应试教育有效的武器,对其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情感依附和行为习惯,有可能造成学生和家长的猝不及防,会因为不适应而有所抵触;另一方面,国内的教育模式一直实行的是封闭化管理,骤然推行走班制,赋予学生较大自由选择权,学生一时间或许并不具备这样的选择能力,其缓冲期有多长,都需时间检验。自然,这也是家长和学生最为担心之处。
“选课走班”作为一项改革,同样面临着既得利益的障碍。正因如此,才有了家长们“能不能从别的孩子开始”的要求。事实上,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的经验值得学习,自己的做法需要改进,但很少人愿意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有的时候,破解思维束缚比破除利益困局更加困难。
改革的尝试当然值得肯定和鼓励,不过相对于单方面推动高考改革,笔者更倾向于让走班制从娃娃抓起。现有的教育改革方案,讲求“中道而兴”或者“环节强调”,如此带来的纠正机制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而来自学生、家长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阻力也有可能让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假若从幼儿园就开始推行这种模式,则可从源头消解各方对改革不确定性的焦虑。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