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投资工程的费用超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便在公认透明高效的香港,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工程也大大超支(金额预计高达130亿港元),最近闹得满城风雨。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效仿的借口,同样是超支,具体内容和性质其实有很大不同——比如,广州塔超支项目中,“建设管理费”一项竟然超支2652万元,超出259%!这笔超支的巨款,其流向令人好奇,不应该轻轻放过。又如,回到广州塔花1600万降天线的“故事”,四年过去了,这笔成本怎么消化的?主要责任方是谁?有没有追责措施?依然是雾里看花。
这几个月来,广州塔建成4年仍较大幅度持续亏损的消息,引起各方讨论。此前披露的审计报告显示,广州塔项目超出可行性研究报告4.44亿元,但运营情况却不甚理想,客流量不到可研的一半,其业主单位城投公司持续亏损。昨天,广州市局公布了最新的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并提出一系列“调查建议”。
广州塔之于广州,有着独特意味。这一方面是因其造型之美轮美奂、设计之大胆创新,在2010年广州亚运的夺目绽放中令世人眼前一亮,而其临水深情的亭亭一立,更为那时刚刚从打击“两抢”、建设平安城市、城市面貌整体蝶变的广州形象,落下画龙点睛的灿烂一笔。在很多人记忆中,“小蛮腰”落户珠江之畔,与广州城市的整体升级,在时空上是重合的。
另一方面,这种“独特意味”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因为这座“新奇特”的超前建筑从其设计图纸登上大众传媒那一刻,到其漫长曲折的施工过程,再到它颇显吃力的运营过程,一直都充满了争议和非议。
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广州塔何以会出现每天亏损将近20万元的尴尬局面?目前原因已经比较明显,正如专项审计报告所指出的,一是建设过程中累计投资额大幅超支44414万元,超幅为15%;二是债务比例过高、利息负担过重,有媒体算过,“广州塔29.48亿的总投资中70%是银行贷款,光每年利息就是1.3亿”;三是广州塔经营未达到预期目标,到2012年末,其累计收入仅达当初可行性研究目标的一半,近几年的亏损额逐年上升,难免运营困难。
这些“短板”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删繁就简地概括起来,无非是几个作用力的合力,导致了广州塔项目在筹资、设计、施工、营运多个阶段的“综合性亏损”。
首先,其中有无公共决策上的长官意志作祟?比如,仍然让人记忆犹新的广州塔多花1600万降低天线高度的“故事”,离奇的乌龙规划背后,是什么给了规划部门和建设方“无证驾驶”、“特事特办”的胆量?再如,投资金额中贷款比重过高,投资风险研判是如何顺利过关的?我们的很多重大“公共”决策,流程上“公众”缺席、“公开”欠奉,结果就很容易成为圈子决策,这已经不是秘密。
其次,对决策失误、执行不力或“跑冒滴漏”缺乏应有的责任追溯机制。重大公共投资工程的费用超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便在公认透明高效的香港,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工程也大大超支(金额预计高达130亿港元),最近闹得满城风雨。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效仿的借口,同样是超支,具体内容和性质其实有很大不同——比如,广州塔超支项目中,“建设管理费”一项竟然超支2652万元,超出259%!这笔超支的巨款,其流向令人好奇,不应该轻轻放过。又如,回到广州塔花1600万降天线的“故事”,四年过去了,这笔成本怎么消化的?主要责任方是谁?有没有追责措施?依然是雾里看花。
第三,对企业绩效考核缺乏刚性和灵活性,从而导致运营方动力、活力和创造力不足。这一点无需赘述,从电视发射平台至今仍然闲置就可见一斑。企业效益好坏与运营者官帽、收入不直接挂钩,反正做多错多,不如按部就班。
而其总病根又在哪里?眼明人也早已看穿,就在于广州塔背后的操持者是一个地位特殊、“大到不能倒”的大国企,亏损再多,也由政府兜底、背书;而官商同体的结构性痼疾,也进一步强化了以上病症。
对于广州塔这样一个新项目,广州人可以多一些耐心和宽容。但显失水准的、人为造成的损失,却不能一笔带过。必须一笔一笔算清楚,该责任倒查的必须倒查,技术上能够做到责任到人的必须有所问责。这既是对数以十亿级的纳税人财富(城市投融资平台运作,说到底还是基于纳税人财富的资本游戏)的交代,更是为了未来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决策、规范运作、强化监督、凸显问责问效,尽可能减少类似个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