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逼疯地方官员:为完成考核指标只能数据掺假(2)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周丽平 2014-10-23 10:10 |
招商市场竞争惨烈外企借机“漫天要价”
在吸引外资的比拼中,不仅有东南亚国家争抢外资,还有兄弟省份的“惨烈竞争”。福建省晋江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吴靖宇说:“有些外资企业很狡猾,往往利用地方招商心态,跑十几个地方考察,将所有优惠政策叠加起来,回过头再找你漫天要价。”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对外资如饥似渴,“拣到碗里都是菜”。东部省份一位基层干部说,“30年前为了招商引资、给外商供地,我们连祖宗祠堂都愿拆。”
伴随着发展模式逐步转型,我国的“引资优势”已发生重大转变。福建省商务厅外资管理处处长王明永说,过去依靠低成本和政策优惠,如今外资更多看重的是市场空间、产业配套和服务环境;“外资关注点的转移,对招商干部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落后产能避之不及,好项目大家都想要;但在资源环境和政策条件上,地方政府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想要‘挑肥拣瘦’,只能在招商技巧、服务水准上较劲。”吴靖宇说。
部分基层干部反映,过去招商“靠展会、比人脉、拼酒量”,现在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必须具备产业梳理、技术前沿分析、市场前景预判和风险预测等多种综合能力。
几年前,东部某省费力引入了一个外资商贸物流项目,仅一期项目就占地400多亩、投资额达到约4亿美元。但由于商业模式脱离了地方产业实际,五、六年过去了,该项目却未招来足够商户入驻,只能四处寻求资产重组。
“项目用地拿了,楼盖起来了,但几乎没有产生税收和经济效益。”当地干部认为,引进这样的外资项目,实际上是对市场风险的一种误判,白白浪费了地方的土地资源。
与“高素质”要求相对立的,是基层干部在政策空间上的“无力感”。一位基层招商干部告诉记者,国土部门的地价不能降;税源上这两年本身就紧张,税务部门哪肯再减税?乡镇征地拆迁成本越来越高,一分钱都不能少。“只有招商部门最尴尬,谈判过程中没有任何议价权。”
部分基层干部反映,在现行招商工作体制中,还存在部门分割、职能脱节的问题。产业政策、招商引资、企业运行等职能和信息,分属发改、商务、工信等部门,导致引资项目成功率低,难以实现“招商选资”的效益最大化。
外资结构转型痛苦考核亟须“去GDP化”
近年来,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招商选资”已成为不少地区招商工作的基本准则。在江苏苏州,早在2012年就提出“稳量提质”的外资结构定位,要求“稳总量、调结构、拓空间”;当地甚至提出每年合同外资减少5亿美元的“容忍度”。
“即便如此,在外资结构转型期还是蛮痛苦的。一方面要调结构,同时还要完成稳增长的任务,尤其对苏州这样的城市来说,内部的压力很大。”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刘炉坦言。
相关基层干部建议,针对新形势下引资工作重点的转移,亟待建立更加科学的外资工作评价体系,推动招商引资考核重点“去GDP化”,从“规模和速度”逐步向“质量与效益”转变。
首先,探索设计一个综合评分体系,将外资项目的产业类型、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指标,加以不同权重进行评分。
其次,整合多部门职能,建立联合招商协调机制;强化对各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的梳理,对产业链缺失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最后,对亟待引进的重点项目、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举措,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加大权重;实行招商引资业绩评价的“精细化”管理。
刘炉认为,在兼顾引资规模的同时,应着重考量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优势产业和优质项目的培育情况,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情况,存量企业转型发展和经济贡献情况,外资总部和功能延伸拓展情况,服务业开放创新情况等,逐步引导外资结构调整和转型。
相关专业人士进一步建议,今后应着力弱化政府部门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上的合作升级;引导外资流向需要技术创新的行业和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发展平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