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欠账成普遍现象
同样是来自河北沧州的老刘也在这家市场经营着一个店面,他表示今年钢材生意确实不好做,勉强能混口饭吃。老刘介绍,他作为经销商从批发商处购买钢材,再卖给客户时每吨加二三十块钱的价。这二三十块钱包括店面和库房房租、员工工资、运费、水电等等,算下来真的是薄利。而在2008年那会儿,每吨钢材经销商可以加到100元、200元甚至300元,利润是现在的好几倍。“因为现在市场价格太公开透明了,钢材多少钱一吨网上一查就能查到,我们经销商没有加价的空间。”
老刘说,跟2008年相比,现在业内也有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欠账。因为欠账问题经销商卡在客户和批发商中间很难受。在2008年那会儿,大家都知道“钢材不欠账”这一说,无论大型小型经销商手里有钱周转,生意做得也自在。但随着钢材利润大,吸引的从业者越来越多,为了拉拢客户,渐渐出现了欠账的情况,甚至现在成了行业内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些客户先交订金就拿货,约定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交钱,但实际上过了两个月人家也不交钱。有些可能确实资金周转不开,有的就是恶意欠账不还。
而经销商拿不到钱,到批发商那去提货,也要受到排挤。“人家批发商的态度是你爱买不买,不差你一家。关系混得好了,可以让你欠账,但欠一天每吨加4元钱,一吨4元钱,100吨呢,一天得多少钱。”这4块钱,几乎是把经销商的利润给榨干了。所以在本就不多的客户当中,经销商还得小心翼翼地选靠谱的,生怕遇到哪个不靠谱的欠账不还,要账是真的费劲。
老刘也想过转行的问题,不过他觉得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好像哪行都做得不易,这么大岁数了接触别的行业也有点力不从心,卖钢材现在还能勉强维持。
国内市场低迷转战国外
对于钢铁卖出白菜价的现象,上周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作出了回应。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钢铁、煤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下跌是产能过剩矛盾的体现,企业要主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盛来运表示,最近钢铁、煤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确实跌得比较厉害。钢材价格之所以低是供过于求,从消费角度来说,随着房地产的调整,需求回归常态,更重要的是供给能力太强。据钢铁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钢材产能超过了10亿吨,但现在需求量是7亿到8亿吨,所以供过于求必然造成价格的下跌。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下降3.8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0.5%,而这些行业增速的下滑对钢铁等原材料行业的产品需求也会下降,因此今年1至7月份我国钢材消费量开始呈现负增长。
但与此同时,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至7月,我国粗钢产量是4.81亿吨,以50.1%的比例占据世界总量的一半。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钢铁企业利润不佳,前7个月,大中型钢企的利润为113.28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54%,这个数字是工业行业中利润率最低的行业。
国内卖不出去,就转战国外。有媒体报道称,由于国内需求放缓、环保规定收紧,而且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越来越难以减轻日益增加的债务负担,中国的钢铁制造商正希望通过出口摆脱困境。同样是中钢协的数字,今年1至7月累计国内粗钢产量同比增加1249万吨,而出口增加折合粗钢1371万吨,出口粗钢的增加量超过粗钢的增加量,也就是说今年前7个月增加的粗钢产量全部用于出口,这一数字创造了出口数量的新高。但这一做法导致出口钢材均价仅为793美元/吨,同比下降9.1%,利润微薄。
未来需要转型及兼并重组
钢铁行业在最近一段时间确实饱受诟病。国际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上周在上海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中国钢铁消费峰值将在近两年(2015年左右)到来,这比大多数机构预测的时间要早。一些钢铁公司也表示产能过剩,还有一些悲观的言论已经提了很多次,改革和转型工作也一直在推进。今年1至7月,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7%,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表明压减产能等举措已经有些效果。那么为何还会陷入这样的处境,下一步应该如何做才能挽救现在的局面?
国家统计局盛来运表示,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去产能化的要求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一定要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主动调结构、转方式,“这是跨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个坎儿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最终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顽疾,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经过了几轮产能过剩,这一轮产能过剩是比较突出的。
产能过剩的原因首先有周期性的因素,和政府的作用,特别与经济职能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冯飞也提到要真正化解产能过剩,一方面要采取短期的应对措施,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还是要建立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所谓长效机制有两个方面最重要的含义,一个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另一个是政府该做的要做到位。
今年5月,工信部提出2014年淘汰炼铁能力1900万吨、炼钢能力2870万吨的目标。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银行对信贷系统的收紧,已有一部分环保不达标、亏损严重的钢铁企业倒闭,或者面临着被淘汰或被关停的命运。
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钢铁行业的转型需要靠竞争优胜劣汰,靠兼并重组来实现。通过重组整合,优化配置分散产能,让落后的企业退出市场,可以推动优势企业做强做优,主导全行业变强。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叶檀也表示,必须要进行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未必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如果不进行兼并重组,一定解决不了产能过剩。未来类似于钢铁这样的行业,三到五家大企业已经足够了,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中小企业来污染环境,制造产能。
未来,在竞争中淘汰将成为钢铁行业的常态。华菱钢铁董事长曹慧泉曾表示:“企业的兼并重组,在纺织等轻工行业已基本完成,而在钢铁等重化工业才刚刚开始。”
文/本报记者 匡小颖 供图/C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