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2014年中国GDP增速7.4%左右 四季度增7.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周丽平 2014-11-13 09:57 |
经济运行中五方面风险
须高度警惕
一是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国房地产行业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过去5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的调整已经开始,相应的房地产投资出现明显下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二是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截至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1个月下降,已经追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记录,并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同,当时是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降,本次只是工业品价格下跌,这表明我国产能过剩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更多地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结果。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三是地方性债务负担增加。经过几年的大量举债,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放缓的情况下,要稳定经济增长就只有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要求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继续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融资,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一方面由于相当部分新增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资金供给。
四是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的巨大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房地产市场回调和部分理财产品违约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流动性偏好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分流了部分资金。金融资本“避实就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降低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民营投资意愿与中小企业生产活动。
五是财政金融风险加大。与房地产调整、产能过剩、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融资现象抬头,个别地区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
四季度经济有望逐步企稳通胀保持低位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下行压力,但9月份经济指标已经逐步出现企稳迹象,随着我国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相信在“新常态”下将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此外,去年四季度较低的基数也将有利于增速的回升。初步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5%,重回政策目标,全年GDP增速在7.4%左右。
具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房地产投资预计将在“去库存”压力下持续低迷;制造业投资将受内需不振拖累;基建投资增速将面临去年高基数的影响;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5%。
社会消费名义增速基本稳定。房地产相关行业消费增速仍将放缓,社会消费名义增速受内需疲软将下小幅下降,但通胀回落带来的收入效应将有助于消费增速企稳,预计全年名义消费增速将保持在12.0%。
CPI同比涨幅仍保持低位。翘尾效应逐步减弱,农产品供应旺季即将来临,食品价格下行将使四季度CPI保持低位,预计11、12月将有所回升。全年CPI将同比增长2.1%,PPI同比下降1.7%。
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手段
以“生态”、“民生”为动力
尽管三季度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出现了波动,但短期经济的波动不应对中长期经济改革产生影响,当前仍应保持宏观调控的定力,继续通过“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在经济“新常态”下以改革激发市场内在活力。
首先,以“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改革政策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激发市场活力。要在以往的行政领域中,引入PPP原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在以往半市场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领域中引入市场力量,例如在运输、能源等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对企业的市场约束;要在减轻现有市场主体负担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整体性扩大市场容量,例如,不断推出各种税费减免,简化行政注册审批流程,引导更多的人选择创业,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二是以开放拓展市场空间。“开放”是双向的开放,既是积极向民资、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也是努力争取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市场开放,只有双向的开放才能最大限度拓展市场空间,形成良性竞争。
三是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从近期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要素驱动的传统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势在必行。“创新”既包括制度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源泉在于制度,制度创新的动力在于改革。习近平主席在中科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其次,以“生态”、“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将“生态”、“民生”的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新技术引入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形成排放低碳、能量循环、资源再生,产出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使生态产业渗透到各行各业,使传统产业经过生态高新技术的洗礼后脱胎换骨,由此使生态高新技术产业群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通过开放促进民生领域发展。在合理监管的前提下,适度开放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市场,吸进民资及外资进入。坚持保障房、商品房双轨统筹下“住有所居”,商品房由市场调节,在保障房方面,由政府负责规划组织生产建设,重点需加快棚户区的改造。
最后,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时代,未来中国应从多年来的比较关注经济增长的总量、产能和增速,更多地转向关注提升中国经济的质量和在全球的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实现“强国富民”之关键。要将“国际竞争力”作为衡量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新视角”和“新标尺”;将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