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与60年历史的深情告别,体量庞大的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自2009年广州、东莞、顺德3家农信社顺利改制成农商行以来,改制工作正在持续发力。
惠州从2011年10月启动5家县区农信社改革,到2012年9月以不到一年时间成立省内首家由2家城区联社合并新设的农商银行,再到2013年相继组建惠东、博罗两家农商银行,以高效、创新、稳健的姿态创造了体制改革的“惠州速度”。
今年9月16日,龙门农商银行开业申请正式获批,惠州以“3年组建4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行动,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农商银行覆盖所有县(区)的地级市。目前,全市4家农合机构262个营业网点全面覆盖各乡镇、街道,为当地“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力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推进,惠州市农合机构开始迸发巨大活力。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4家农合机构存款余额464.92亿元,比年初增加24.87亿元;贷款余额288.95亿元,比年初增加33.86亿元。全市4家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43%,经营利润10.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3亿元,增幅31.09%。
“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惠州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指出,惠州、惠东、博罗、龙门农村商业银行的成功组建,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中小微企业等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农信社改为农商行,表面上是称谓的变化,实质上却是产权制度的变革。
那么,面对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惠州是如何拿下改制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以产权改革实现华丽转身的?
应对农村金融变局
改革号角催生“两年组建3家农商行”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筹集农村闲散资金,农村信用社应运而生,对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然而,历史有时也意味着种种负荷。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信用社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积月累,且产权不清、体制不顺,越来越难满足新时代“三农”的金融服务要求。
怎么办?改革!
2011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内成功组建惠州农商行”,正式吹响了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的号角。
其后,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对惠城区、惠阳区两家机构的现有体制、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创新,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化危为机、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履行改制的法律程序、开展清产核资、完成原有股金处置、剥离不良资产……不到一年时间,在人行、银监、省联社及惠州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惠州农商人克服了“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工作量比单家联社改制大得多、组建程序复杂得多、协调难度大得多”等诸多困难,实现了惠州农商银行的如期挂牌开业。
循着成功经验,2013年10月31日、12月16日,惠东农商行和博罗农商行相继挂牌开业;今年9月16日,龙门农商银行开业获批。
突破原有条框束缚
创新工作法“啃下”产权改革“硬骨头”
“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风险隐患突出,已成为制约地方金融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广东省联社惠州办事处主任沈潭强的话,道出了当初包括惠州在内的各地农信联社改革前的窘境,全省农信社改革发展仍在负重爬坡的关键期。
“一年内必须完成改制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除了时间短、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外,在操作层面上的一大难题就是完善产权证照。”回忆惠州农商银行的改制历程,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文告诉记者,因历史遗留问题,原农信社的绝大多数营业场所,并不具有组建要求的证照。
“当然,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要解决的话,就必须要突破原有条框束缚,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唐文说,在惠州市领导的重视以及各县(区)的配合下,各职能部门创新了工作方法,采取了一系列“特事特办”措施,并在税费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帮助惠州农商行完善了96宗国有土地使用证、72宗房屋所有权证、42宗金融许可证、99宗安全合格证、72宗营业执照和106宗消防安全合格证。
“没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农商行的今天!”这是目前惠州4家已成立的农商行董事长们发出的一致感慨。
为确保各县区联社改革的顺利推进,惠州市、县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农村金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农信社改制工作列为全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头等大事,重点推进、落实;同时,各联社干部职工也主动参与到改革中,发挥改制主体作用,以实干精神保证了整个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改制不改“支农支企”
“二次转型”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改革总是与发展联系在一起。
“改制只是手段,目的是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最终更好地服务惠州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陈奕威表示,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化解了历史包袱,更重要的是转换了经济体制、激发了发展活力。
改制后的惠州各农商行,坚持“改制不改向”,以“三农”、小微企业客户、县域经济发展为服务对象,在发展平台、业务品种、服务范围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更是有目共睹。
截至今年8月末,惠州4家农合机构存款余额464.92亿元,贷款余额288.9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15.7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74.67%,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2013年惠州市百强纳税企业排名榜上,惠州农商行、惠东农商行及博罗农商行均榜上有名。惠东农商行还荣获了2013年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毋庸置疑,农信社改为农商银行,不仅仅是称谓和招牌的改换,更是经营理念、发展思路、人本结构、金融产品和操作流程诸方面的重组再造。
“如果说,从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是第一次转型,那么,现在是要用更科学的方式将农商银行不断做强,服务好地方发展,实现‘二次转型’。”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