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底蕴传下来:千年古邑焕发新面貌#e#
让文化底蕴传下来:千年古邑焕发新面貌
“说东莞是文化沙漠,那是不了解东莞。”说这话的人名叫李翠薇,2007年,她放弃了待遇优厚的香港某建筑公司的室内设计工作,与热爱写作、行走与摄影的语文老师李培军组成的“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
几年来,他们用双脚丈量每一处角落,领略每一种风土民俗,记录每一个历史遗迹,走遍了东莞32个镇街,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发掘、收集以及抢救东莞传统历史文化中。他们以“麒麟合创”为标签,在网上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东莞本土历史文化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
东莞值得他们这么做。东莞在国内外声名远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四小虎”崛起之后,然而,东莞却有着1700多年历史,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还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承载着厚重独特的岭南文化。
岭南建筑的精粹东莞可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道滘镇是中国曲艺之乡,粤剧、粤曲、木鱼歌等已有百余年历史;源远流长的裹蒸粽号称“天下第一粽”,寄托着东莞水乡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远航打鱼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燃烧时香气沁人心脾的莞香过去是东莞的特产,很早以前就出口到世界各地,名扬海内外;赫赫有名的虎门销烟、威远炮台,更记载了中国近代抵御外侮,追求富强的百年梦想;此外,袁崇焕、陈琏、蒋光鼐、容庚、陈镜开等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有专家评价说,东莞绝非“文化沙漠”,只是近几十年来,东莞经济迅猛发展,无意间掩盖了曾经辉煌的文化优势。
2010年,当国家提出“文化强国”、广东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时,东莞又启动实施“文化名城”战略,设立50亿元文化专项资金,着手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虎门鸦博馆、虎门海战馆、虎门炮台、沙角炮台等国家级遗址性文物景点免费向游客开放;全市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7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抢救维修后得到妥善保护;加强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和保护工作;建立文物收藏和研究体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藏品体系,大力实施东莞地方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建设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几年来,东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坚实地迈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让千年古城焕发新貌。
记者获悉:2014年,东莞计划完成《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还将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申报与历史建筑评定,制定《东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与《东莞市历史建筑管理规定》等制度,推进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塘尾古村等重点地区的保护,树立历史文化保护示范点,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活化利用,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