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招“的哥” 阳光操作杜绝人情费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肖烨 2014-09-30 09:31 |
9月22日开始,东莞史上最大规模的“的哥”公开招聘拉开帷幕。据报道,东莞今年将有1700多名“的哥”需要参加公开招聘。说起东莞公开招聘“的哥”,也并不是新鲜事儿,早在2010年,市交通部门就提出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统招出租车司机的设想,这次已经是第3次了。
公招“的哥”,交通部门试图解决的是出租车辆的“选拔分配权”归属问题,也就是尝试通过制度设计解决人与车的关系。之前的人车关系是“司机-公司-车辆”的简单模式,出租车公司掌握着“分配权”,车辆和人员分配缺乏有效监管。公招“的哥”强化了出租车行业主管部门这一环节,由主管部门选拔“的哥”后,再将其分配给出租车公司使用。从制度设计来看,公招“的哥”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当市场供小于求的时候,出租车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出租车公司掌握了分配权,“茶水费”、“人情费”等行业“潜规则”便孳生出来。长期以来,出租车公司只在有车辆空缺的时候零散招聘司机,在“潜规则”的作用下,谁给的“茶水费”更多而不是谁的综合素质更高成为选拔司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公招“的哥”在集中选拔分配权之后,可以通过设置“门槛”遴选出素质高、服务好的司机,有利于净化出租车行业生态。
不过,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推行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今年如此大规模地公招“的哥”,交通部门的态度依然比较谨慎,称之为“试行阶段,如果效果好,会考虑将其常态化”。
怎样才算“效果好”?对于“的哥”来说,无外乎车辆分配更透明、没有“茶水费”、能赚更多钱;对于市民而言,无外乎的士更好打、司机脸更好看、服务更透明、投诉更有效。因此,“分配权”的归属问题,本质上是规范市场行为,提升出租车司机素质,从而为市民便捷安心出行提供保障的问题。
从目前的试行情况来看,对出租车司机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两次不打表的不要、被查实不主动交出乘客遗落车内物品的不要等。交通部门认为,这些措施能够“从源头上有效打击不打表等违规行为,能对司机以后的经营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诚然,这些门槛对于提升出租车司机素质很重要。与此同时,笔者以为,设置“选拔分配权”的监督门槛也是不能忽略的命题。
可以看到,在公招“的哥”的改革中,“分配权”的改革处于核心位置,这个权力能否得到更好的运用和有效的监管,成为公招“的哥”是否“效果好”的另一个关键。
关于“分配权”的话题,笔者想讲一件“趣事”:上世纪50年代末,在豫东一个小村子里,村民A和村民B平日里有些矛盾,后来A成了负责村里大锅饭的“伙头”,每次打饭时,只要A的勺子一抖,B碗里的面条就会少很多。B只能私下愤懑:“不怕地不怕天,就怕A的手一颤。”A手里的勺子其实就是分配权,而其“手一颤”正是对分配权的滥用。
出租车行业里曾有“茶水费”、“人情费”的前车之鉴,在公招“的哥”的制度探索中,如何防止“选拔分配权”的“手一颤”,是这项制度能否试行成功的关键。细论之,有如下几点需要完善监管责任:分配权从出租车公司集中到出租车协会之后,如何设立公招“的哥”的统一标准;在通过统招的司机人员过多时,如何公开透明地采用抽签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如何邀请司机代表、社会群众代表、媒体代表进行现场监督,达到阳光操作。
若此,才能达到交通部门所称的“如果效果好,会考虑将其常态化”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出租车行业的健康生态,使“的哥”们远离“茶水费”,也才能真正招到好司机、让市民打车更放心。 文/唐红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