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家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的老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肖烨 2015-01-19 09:54 |
中新社茂名1月18日电 题:传承国家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的老人
中新社记者 梁盛
广东省国家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梁东兴,再过一个多月就年满70岁,但在时下寒风料峭的冬夜,高州市金山街道米粮村的乡亲们依然能看到他行色匆匆,往来于四邻演出。
梁东兴1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高州木偶戏是一门“国家非遗”文化艺术,把它传承下去是其使命。
高州木偶戏又称傀仔戏,是从明朝万历年由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而成,后因“琢木成偶”而得名,在民间中流传几百年,经久不衰,在粤西以及广东戏剧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东兴告诉记者,高州木偶戏辉煌时期,日本、德国木偶戏剧家曾先后来到当地观摩、交流木偶戏艺术,香港唱片公司也专程到高州录制木偶剧录音,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发行。1999年5月,其本人应邀到德国慕尼黑等10个城市巡演,历时一个多月,深受观众欢迎。
茂名市文广新局官员李向华介绍说,高州木偶戏内容多取材于神话、民间传说、志怪小说、传奇、白话小说、民间地方掌故等,以叙事形式居多,有时一出戏最多就有100集以上,可演半年或一年之久,最少的也有20至30集。演出时,台上的艺人舞弄木偶并以本地方言说唱,表演通俗易懂、亦庄亦谐,台下观众则人头涌涌,各式小商贩也闻风而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戏盛极一时,木偶戏班发展到2000多班,年演出逾万场,成为广东演出单位中演出剧种最多的文艺团体。
近年来,由于电视机、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剧本单一及演出费低等原因,高州木偶戏市场逐渐萎缩,从艺人员随之锐减。
尽管木偶戏现状令人担忧,但梁东兴仍然看好它的前景。他说:“自打高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地方文化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木偶戏发展。就我而言,一年到晚的演出从没有间断过。更可喜的是,每次演出,除了老年观众,还吸引了大批的初中、高中学生前来观看,很多本地的大专院校也经常邀请登门表演。此外,不少本土木偶艺人还把目光瞄向外地市场,在佛山、肇庆等地登台献艺。目前,我的主要精力是培养新人,把木偶戏艺术事业发扬光大。”
“其实木偶戏市场的培育,剧本的定位很重要。每次到学校演出,我都会精选一些爱国题材的剧本,譬如《岳飞传》等,并不断推陈出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培养他们对木偶戏的兴趣,进而广为传播,使木偶戏这门文化艺术深入人心。”梁东兴如是说。(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