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美丽乡村”是一幅动人的画卷,或艳丽多彩,或宁静淳朴,或古韵盎然,或富庶强盛……挥毫泼墨间,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今年以来,阳东县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相关政策,致力打造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村美民富生态优的美丽乡村。从今年开始至2017年,阳东将有选择地打造培育70条自然村为美丽乡村,其中首期示范村5条。到2020年,力争全县13%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古巷深深
那龙牛根村:
64座大屋见证宗族300年沉浮
葱翠掩映中的田畔河从那龙镇的田畔圩缓缓流过,孕育了岸边古韵古香的牛根村。64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古老大屋静静坐落在这里,岁月如同村口老人指尖的香烟一般萦绕飘散,牛根村钟氏家族“抬头八千租,九代不扶犁”的辉煌历史早已成为过往云烟,只有这些历经300余年的风雨沧桑的大屋仍在讲述着这里的发展与变迁……
古韵大屋藏于乡间
临近牛根村,三两农人在阡陌之间弯腰劳作,妇人们围坐在村口古树下休憩谈天,三五稚童对着溪中的鱼虾指指点点。再绕过一个弯便是村前一口7亩见方的池塘,倒映在塘中的蓝天白云与古灰色的村庄交相辉映,韵味盎然。
古往今来,大部分古建筑皆是坐北朝南。但在牛根村,钟氏家族固执地青睐坐东朝西。村里的老人缓缓道出个中缘由,这是应和风水,暗合形、理、法的缘故。村后两道来龙,村前龟蛇守水口,四周众山拱卫,犹如百官朝拜,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借此,钟氏家族可世代丰衣足食、高枕无忧。
村庄大门向北而开,与北门相接的是一条长约120米,宽约5米的石板街。回头遥望数百年前,前来牛根村的牛车、马车便是从这里驶入村庄。石街西边是座座工房,东边便是64座青砖大屋,前后八排,每排八座。踏着石板小巷穿梭在古屋之间,这些古屋同一式样、同一规格、同一形制令人咋舌。
这些大屋均按2房1厅2廊1天井的结构建造,青砖到顶,石门框,横方梇。屋顶一律青瓦批灰,古朴典雅,全村一体。花草虫鱼各类浮雕在厅前檐下、木质梁头、房廊照壁之上把牛根的历史沧桑娓娓道来。
牛根村每排房屋第一座至第八座的面积为138~150平方米不等,再加上巷道和围堂,总面积约达20000平方米。随着财富积累,村庄规模扩大,牛根人为了维护宗族利益,在村子的东南西北中建了5座炮楼,并用围墙连接起来抵御盗匪。让人扼腕的是,站这里已经看不到炮楼往昔的恢弘,只剩下孤零零的砂灰墙,残存下来的防御围墙上面也满布斑驳青苔。
买地收租逐渐发家
牛根村的建立,可追朔到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钟氏十世祖光宇死后,他的妻子罗氏携幼子芳沛居住在上墈旧宅,生活十分艰辛。为改变命运,罗氏携幼子买下了牛根这块地。起初,村中村外多有牛奶树,母子二人便依此定村名为“牛奶根村”,简称“牛根村”,又叫“和安村”。
罗氏母子迁到牛根村后,开始繁衍生息。芳沛长大后在母亲罗氏的建议下,他开始筹建牛根村最早的六座大屋,他的五个儿子每人一座,剩下一座留作待客。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牛根大屋逐渐成形,钟氏后代在先辈的基础上自西往东逐层叠建,一直叠至八层。至十七世祖时,共叠出整整八八六十四座,这便是这条庞大古村落的恢宏现景。
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钟氏家族也迎来了鼎盛。彰显他们雄厚财富实力的,除了64座恢弘的大屋,还有数不清的田产。受限于资料的缺失,鼎盛时期的钟氏家族到底拥有多少田产已经无从考证,只能从一些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寻得一些信息。
村民说,村西北有座寻交岭,站在岭上往四向望去,视线所及都是钟氏家族的良田。如果说法属实,牛根村当年拥有的土地可达上千亩。在钟氏族谱中有“抬头八千租,九代不扶犁”的记载,意思就是钟氏田亩极多,数代人靠收田租过着富足清闲的生活。牛根村当时每年田租就可过万石,每到收租季节,牛根村村前宽敞的石板大道上车水马龙,这也是牛根村钟氏家族盛极一时的体现。
修复计划有序展开
往事如烟似梦,转眼岁月流逝。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后,鸦片流毒神州大地,家底殷实的牛根村也未能在这场噩梦般的风暴潮中幸免。村里吃喝嫖赌俱全者也不在少数,积累百年的财富很快挥霍一空。民国年间的接连动乱更让牛根村雪上加霜。牛根村的千顷良田快速流失,富足的村落逐渐没落。
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牛根村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村集体的土地上,牛根村收敛了往日的光芒在田畔圩静静自述自己的过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粤南大地时,与所有的农村一样,牛根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古朴的牛根人重新抬起头,他们或经商、或创业、或从政,牛根村如同在泥土中沉睡百年的莲子一般再次破土发芽。
逐渐富裕起来的牛根人,他们从未忘记祖上曾有的荣光。2008年至2011年,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牛根村铺设了水泥路、改造了鱼塘、建设了农村照壁、文化室和舞台。2013年,牛根村入选“广东古村落”后,开始围绕保护性开发发展古村落。
如今,牛根村借阳东县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又迎来了一个暖春,各项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古老的田畔即将呈现出隔河观戏、青水迂绕、扁舟采莲的美丽景象。阳东县计划将这座古老的村落修复还原,让牛根再现百年前的辉煌。
从泥土路到水泥硬底路,从荒地到休闲小公园,从水塘到荷花塘,牛根村那些年代久远的遗产也将得到翻修保护。“64座大屋是我们族人的荣光和记忆,我们希望能把这些大屋保留下来,世世代代传下去。”村民们道出了心中的希望。
牛根村简介
牛根村位于阳东县那龙镇两安村委会,距镇中心约9公里,该村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村中传统文化氛围浓烈、民风淳朴,于2013年入选“广东古村落”。全村现有186户680人,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养鹅、养青蛙以及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283元。
平地新村全貌
北惯平地村:
小乡村变身新农村建设样本
说到乡村,首先闯入你脑海的是怎样的场景?是晨雾笼罩下的炊烟袅袅,还是夕阳西下时暮归的老牛?是烈日午后走在林间小路的斑驳倒影,还是静坐小溪旁闭目倾听的细水潺流?无论你脑海里勾勒的是怎样一幅乡村画卷,在这里都能得到一一呈现,画卷再美,路过就好,而这里却会让你不由驻足,因为画卷之外,它还有你所无法想象的富裕乡村景致。舒适、宁静、惬意……城与乡在这里默契相融,它就是北惯镇平地村。
昔日贫穷落后今日村美民富
走进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映入眼帘的是四通八达的水泥巷道,绿树掩映的村前凉亭、挺拔整齐的路灯、鳞次栉比的小洋楼……如果不是有稻田、菜地提醒,还让人以为走进了一个城市小区。从粤西地区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变身供人参观学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样本,平地村的变化就同“平地响春雷”一样令人瞩目。
围绕着村道行走,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人群、欢笑、彩霞、湖面……沸腾如火。天边绚烂的晚霞已铺满了大地,山坡披上金色的晚礼服开始盛大出场,村中的池塘在晚霞的映衬下,水面荡着一波又一波的红光,夺目耀眼。环绕池塘的柳树,柳叶倒影水中,微风拂来,摇曳生姿。落日余晖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正急步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一张张笑意盎然的脸灿若桃红,片片欢歌笑语让这一方土地生气流淌。
“说平地,道平地,平地本是好地方,只因思想不解放,至今仍住泥砖房”,这首当地村民自编的民谣,道出了平地村往昔的模样。站在平地小学楼顶一览如今的平地村全貌,所看到的景象完全就是一个相册里的两张新老相片的对比。一边是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泥砖房旧村,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平地新村。村民们说,如今,住在旧村的人已不多,因为新村的条件好,大家都争相搬迁。
平地村的板凳会议
产业驱动平地发展添动力
2003年,平地村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定为固本强基联系点。多年来,该村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目标,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业开发方面,以省级民营科技园万象工业城为依托,做大园区工业开发,目前,该园区东片大部分面积在平地村辖区范围,吸引了省内外30多家企业落户。农业方面,在以往传统单一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开发高效农业经济作物。
当地村民郑先生2006年以前住的还是泥砖房,用的是井水,如今住的是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的小洋楼,用上了自来水。“房子按省里的设计专家画的图纸建的,采光、通风很好,符合我们农村生活实际需要。”对于平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先生感触良多。
“当年建设新村铺设硬底化村道、搞绿化时,村民干活出力出工不计报酬,村里凡是懂泥水匠活的村民都当起了新村建设的‘现场工程师’,人手不足时还从附近的其它村委会找懂泥水活的村民帮手。”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回忆,那个时候,村里人热情高涨,全村上下到处是车来车往、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可以说新村的一砖一瓦,都包含着平地人自己的汗水。
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平地村,每家每户都有一条白色的水管引出。白色水管是生活污水管道,直接引进池塘,经过沉淀净化,再排入农田灌溉。池塘也由此实现了综合利用。而村民家中的厕所污水则通过走地下暗沟,引进村外公共厕所旁的化粪池。
如今的平地新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集村综合楼、市场、小学、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住宅、商铺于一体;拥有村民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文化楼等文化康乐场所;投入资金引进了自来水和推广使用了沼气,完善了村道硬底化和闭路电视网络;村场环境得到了整治和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绿林叠翠的村庄秀色,清雅美好的村场环境,换来的是一个又一个荣誉。2004年秋,平地村捧回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荣誉牌匾;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6年,又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风潮的掀起,今后的平地村必将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继续“平地生辉”,勾勒更为多彩的乡村画卷。
不觉间,暮霭渐浓,天边褪去最后一道光环,世界还原另一番模样。吃过晚饭后的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向文化广场聚集。灯光球场上,风驰少年在奔跑投篮;广场空地上,大妈们跳起当下流行的广场舞;周边草地上,天真孩童们则在奔跑嬉戏,好不热闹。
平地村哈密瓜种植基地
平地村简介
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位于阳江市东部,地处325国道和沈海高速公路边,距阳江市区20公里,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5.68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538户2350人。村民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650元。
禾石村全貌
塘坪禾石村:
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
从塘坪镇圩出发,汽车沿着旧江春公路前往禾石村,透过车窗,只见道路两旁成片的稻田在阳光下散发着幽幽绿光,远处的青山在迷雾中朦胧而神秘,偶尔闯入眼帘的几座农舍,让我们感受着浓浓的乡间气息,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沉醉……
“到了”,随着同行人员的一句提醒,我们的目光霎时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相比沿路所见的“简陋”,眼前的“奢华”拱门让我们目瞪口呆,砖红色与白色相搭的村口门牌正上方,“禾石大道”四个字金光闪闪,甚是壮观,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屋前鱼塘屋后果园
从门牌进入,便是一条7米宽的进村硬底化村道,采访车缓缓行驶在宽阔的村道上,两旁是成片的果园,荔枝树、龙眼树密布其中,郁郁葱葱,微风拂来,树叶沙沙作响,原本寂静的园林仿佛在跟着节拍低吟,驱散着午后的炎热。陶醉其中的我们不觉间已穿过长约1公里的林间村道,抵达村中,之前的震惊还未消除,眼前的村容村貌又带给了我们新一波的震撼。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宽广大气的村文化广场,充满活力的灯光球场、颇具古典韵味的休憩凉亭,碧波微动的鱼塘,绿荫相绕的环湖绿道……伫立其中,仿佛身处一座农家庄园,有山、有水、有树、有景,还有现代化的休闲娱乐设施。穿行于禾石村,随处可见屋前鱼塘、屋后果园之景,在远处高山的辉映下,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而这正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林锋的乡村发展设想——庄园模式。
面对此情此景,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偏僻穷困、难“讨”媳妇的落后山村,“以前村里都是泥土路,又窄又难行,男娃都不好找对象。”村里的老人说,外村的姑娘若嫁到这里,首先就会问“村里有没水泥路”。
禾石村新家庭文化屋
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
如今的变化离不开该村支书林锋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
2000年,林锋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回乡创业以来,禾石村便渐渐掀起了创业致富的风潮,林锋也成为了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领路人。他所注册成立的农业发展公司,投入大笔资金搞综合种养,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种苗、饲料、药物、科技及产供销等方面的服务。到目前为止,禾石村共培养了党员示范大户12户,并由他们结对帮扶帮带群众60多户发展肉猪养殖业。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98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3600元,远远高于周边村民的收入水平。
禾石村捕鱼历史悠久,为了整合全体村民的捕鱼力量,实现经济创收,村委会牵头成立了专业捕鱼队,组织村中养鱼和捕鱼的村民到各地开展有偿捕鱼工作。目前,该捕鱼队人员已发展到100多人,业务范围遍及阳江及周边的云浮、台山等地。
为不断提高村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意识,禾石村还以每季度举办一期的“能人讲堂”活动为契机,开展农村综合种养技术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由种养能手上台授课,群众在台下聆听,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他们在言传身教中学到知识,提高发家致富的本领。“能人讲堂”还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带学优秀终端站点”。
此外,村委会组织养猪专业户组建养猪协会,还先后成立了养鱼、蔬菜、水果等农业专业合作社。
禾石村池塘和绿道
打造农业观光旅游
富裕起来的禾石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着美丽乡村。“文化广场,是村民自愿且不收分毫将土地出让所建成的。”林锋自豪地说,对于村中的建设,村民热情很高,目前已经建好的有凉亭、灯光球场、公共卫生间,农家书屋、环湖绿道,小型花园、宣传栏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划之中。
“文化广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其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村民李伯说,村里这1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从中受益良多,所以干劲儿越足了。
当谈到该村下一步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的规划时,林锋早已有了打算。他说,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垃圾处理,修建垃圾屋;在村头或村尾搭建牛棚,实现人畜分离;挖掘村中文化历史,制作宣传专栏;完善娱乐健身设施,丰富村民生活;修建农村养老院,让孤寡老人集中居住,营造家的温馨;以农场为依托,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离开时,已是傍晚时分,落日余晖透过层层树叶洒在路面上,给地面抹上了一层黄灿灿的颜色。劳作一天的村民,吃过晚饭后,哼着小曲儿,在路灯的指引下,往文化广场聚集,看上去是那样的惬意。村民或相约一起在灯光球场切磋球技,或伴着动感的音乐舒展全身,或三五个人围坐在鱼塘边话家常,好不热闹!
禾石村简介
禾石村委会位于塘坪镇西北部,与马尾村委会、楼墩村委会和阳春岗美镇相接,距塘坪圩11公里,下辖6条自然村。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100亩,有550多户2100多人。特色农业是该村的亮点,盛产生猪、三鸟、淡水鱼、龙眼、荔枝、香蕉等,全村水果种植2000多亩,淡水养殖2400亩,年产生猪12万头。
链接
村中石狗:守护村民劳作成果
采访中,村里一池塘中蹲坐的“石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说它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村的对面是一座名叫“山猪坑”的高山,传说为了防止山猪下山偷吃村民的稻谷,村中的祖辈就将石头雕刻成狗的模样,面朝山而坐,守护村民粮食。“石狗”面前,还有象征“锅巴”的石块,寓意着村民对它的感激,让“它”可以有“饭”吃。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村民对“石狗”都很敬畏,逢年过节,一些小名带“狗”字、“牛”字的小孩都会前来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