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推“ppp模式”助华侨试验区盘活千亿投资难题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肖烨 2015-01-21 09:47 |
在汕头东部出海口,工人正在紧张地施工。经过3年建设,这里的填海工程已接近尾声,新增陆域面积20平方公里。
这片土地被称为东海岸新城,是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一部分。该项目采用政企合作的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进行建设:全部200亿元资金由一家央企投入,同时该公司负责勘测、施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汕头市政府则主要负责项目规划、协调、监管及手续报批等工作。按照《合同》约定,土地收益由双方共享。新的模式解决了资金难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汕头市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在一些几百亿元的大项目上引入社会资本,破解发展难题,涉及总资金近千亿元。
ppp模式打造政企合作新关系
华侨试验区项目被认为是继开埠和设立经济特区之后,汕头市迎来的第三轮发展良机。2014年汕头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1%。但当地要落实华侨试验区建设并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预计资金需求在千亿元以上。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
基于此,汕头市在各类工程建设上进行了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探索,引入了“ppp模式”。目前这一模式正在汕头深度推进,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东海岸填海造地项目就是生动实践,而政企高度合作、资源高度整合是其一大亮点。
汕头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学龙告诉记者,新模式极大保障了华侨试验区建设,使得各个项目顺利推进。他分析,政府拥有资源,而央企具有高水平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双方切实合作,不仅带动了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也帮助政府避开经济风险,减轻了财政负担。这对目前汕头乃至整个粤东西北地区的城市运营和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这一创新也与国家政策相契合。2014年9月底,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为“ppp模式”开展实践试点提供了政策基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曾表示,“ppp模式”不仅改变融资方式,而且能改变管理方式,重塑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
合作周期长共建政企约束机制
在华侨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城南滨片区,另一个“ppp模式”项目——中信滨海新城正在建设之中。该项目投资超过500亿元,其中资金的筹集不全是通过中信金融系统,而是面向社会与银行、险资、基金等公司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项目融资渠道。
据中信地产副董事长、总裁宋川介绍,由于该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为避免规划在后期被改变,双方在合同中专门界定:作为城市运营方,中信在该项目中拥有规划修编的权利,但是规划最后审批须由地方政府通过后才能实施。这意味着规划调整的权力在企业一方,而审批权力仍在政府。这样企业和政府就形成了制约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强制调整规划或者企业随意调整规划。
新的投融资体制还需法律保障。目前国内关于“ppp模式”的相关立法还不完善,但是作为特区政府,汕头市拥有立法权,可以做出前期探索。就滨海新城项目的资金筹措、资金回流、收益模式等合法性问题,中信地产与汕头市濠江区政府正在制定方案,以取得立法保障。
据了解,目前合作方案已通过区人大的审议,有待通过市人大审议。(记者 王俊峰 顾大炜 黄学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