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结束的第18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研发的“可佳”智能服务机器人夺得冠军。这是我国服务机器人首次在国际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中排名第一,标志着我国服务机器人研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同时,该校还蝉联多机器人2D仿真比赛冠军。
“我们团队的成员以研究生为主,他们大多数是本科期间就到实验室参与研究的。”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陈小平教授自豪地说,他们培养的“土著”多次战胜国际一流实验室的高手。
实验室成就“巅峰对决”
在巴西举行的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研究生王宁扬负责可佳机器人硬件的拆卸、装配和维护等,为夺冠立下了大功。
王宁扬大一就参加了学校“RoboGame机器人活动周”比赛。大二下学期,陈小平老师率队在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取得冠、亚军的优异成绩,回来后计算机学院组织宣讲和实验室参观活动,更激发了王宁扬的热情,便申请加入陈老师的实验室。
陈老师让研究生孙昊带王宁扬,一开始给他简单的任务,之后逐步加大难度。由于学校没有开设机器人硬件方面的课程,王宁扬主要靠自学来弥补相关知识。他边学习边实践,利用半年的课余时间设计了一种可佳机器人的机械臂。之后,王宁扬逐步成为骨干成员,参加可佳机器人整机研制、机器人底层的控制算法和通讯研究等工作。
“本科期间在陈老师实验室里,边学边干,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王宁扬说。
在中国科大,机器人不仅作为一项前沿科学研究,而且被看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陈小平所负责的机器人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选拔培养机器人方面的人才,并于2000年首次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四届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亮相,成为我国第一支参赛队伍。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本科生开设“机器人研讨班”课程,以研讨和上机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结束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实验室学习,一段时间后,再从中挑选能够承担比赛任务的学生,分配具体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在这种培养机制下,有些学生很快就能独当一面,王宁扬大四时就独立承担了可佳机器人硬件维护工作。”陈小平说。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已培养了51名博士和硕士。其中,作为竞赛核心骨干的优秀博士生,绝大多数是本科二年级就进实验室学习的学生。陈小平发现,在本科阶段练成出色的实验能力,对于博士阶段完成前沿创新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说机器人世界杯是“巅峰对决”,那么该校一年一度的机器人活动周则是普及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每年都吸引了数百名本科生参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程序、加工制造和组装硬件,制作体现多学科交叉的机器人,然后进行比赛,为机器人研究培育了浓郁的氛围。
“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学校在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中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表示,这些年来,在种种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如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等,总能看到中国科大学生争金夺银的身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