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释疑]
是不是“形式主义”?村支书称“是种使命感”
儒学活动声势浩大,但“形式主义”的质疑也频频出现。
“村民们爱不爱听?我们这里还好,听说在泗水县,为了让村民来,一开始发毛巾肥皂,后来即便不发了村民也来。”时庄街道办事处村支书姚书记介绍说,最近村里开了孔子学堂,每个村都有儒学讲师,晚上农活忙完了,把村民们组织起来到村委会上课,一月一次,一次几百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也来给我们上课。”姚书记特别提到了骆承烈,脸上满是自豪。
“你问我村民们有什么变化?当然有!主讲孝道和礼仪,主张和为贵。现在邻里和睦了,村民关系改善了,争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孔健军说得很有底气。
小雪街道武家村村民周长梅立马想到了今年春节的变化。“村民串门不攀比谁家赚的钱多,都在议论孝德榜上给老人赡养费哪家多。”她说的孝德榜,就贴在村中心的广场上,上面写着哪家儿子给老人多少元养老金,多少斤粮食和油料,新添衣服多少件等。而这样的榜单,在曲阜市有1000多个,榜单对全市8万余名60岁以上老人的赡养情况进行公示,不孝顺的儿女也变得孝顺起来。
这些变化,在岳耀方看来既非形式主义,也非政绩工程,而是一种使命感。“曲阜应该走在前面,我们的百姓不懂儒学,怎能成为表率?我们是全国的试验田,一个窗口。”
北东野村村干部拍着胸脯说,授课1-2年的村子,民风改善,治安案件发案率低,村里去年“连双袜子都没丢过”。
非得在孔子故里办学?祖师爷门前办学根正苗红
曲阜火了,来得似乎有点快,但也不乏铺垫。在当地人看来,祖师爷门前办学,根正苗红。
而在投资客眼中,曲阜的国学热靠的是祖师爷的号召力。“办学校,兴儒学,搞研究,哪里都不行,只有来曲阜,这是祖师爷呆的地方。”说这句话的,是11月1日在曲阜新成立的国学中心院长王自超。王自超是山西人,学的是中医,酷爱儒学和宗教。据说,他1994年开始读《论语》,2004年办学堂。如今,另一个身份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在习近平出席的9月国际儒学联合会上,王自超也被请去开会。“《新闻联播》里有我八秒的镜头。”王自超拿着手机放给记者看。今年11月1日,他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从云南曲靖迁到曲阜,在这里落地生根。
有这个想法的还有更多从全国涌来的投资商人。“拜孔子像必须来曲阜,上培训班这里老师教得最好。孔子故里嘛,看这里的环境,哪儿都比不上。”另一位正在投资调研的老板李又林说。
见记者听得玄乎,杨朝明道出了原委。他强调,虽然曲阜只是个小小的县级市,但有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孔子研究院等机构的学术支持,搞孔儒研究和教学不缺人才,很有基础。《曲阜市做强教育培训产业,打造教育培训之都》文件中写道:曲阜打造了一批4780人的高层次、大规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广泛开展弘扬儒家文化教育。“国家级的大师云集曲阜,这里已成为全国儒学培训的高地。”
此外,一条京沪高铁,盘活了曲阜的旅游和文化。从上海坐高铁到曲阜,只要三个小时,而从北京过来的时间更短,每天,火车满载着数以万计的外地游客、儒学研究专家、闻风而来的投资者从各地赶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