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晚回去不如早回去”
在衡水,除了英才学校,还有两所寄宿学校招收在京务工人员的子女,孩子们都是在学校的组织下集体出京返京,每月唯一一次和父母团聚的机会如同候鸟归乡。
家长们选择衡水的寄宿学校更多的还是出于无奈。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北京工作多年,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他们来到北京找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然后在北京结婚、生子。有的有了车、买了房、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有的仍作为普通的打工者,在北京过着辛苦却也满足的生活。等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没有北京户口的他们开始犯愁,衡水成了他们无奈的“希望之地”。
老家是邯郸的尚洁(化名)在女儿佳佳上二年级时决定让她转学到衡水。尚洁2002年来到北京,帮助舅舅的生意,后来认识了在丰台区一家综合市场工作的丈夫,再后来有了佳佳,一家人一直租住在丰台的一处平房。佳佳在北京出生,上了北京的幼儿园。上小学时,通过“关系”进入了丰台区的一所公立小学。
“当时我和孩子爸爸都在工作,家里老人年纪也大,不可能来北京照顾孩子。我文化水平不高,一年级还能辅导,觉得以后就不太行了。听一些老乡说衡水有寄宿学校,升学率也不错。”尚女士说,佳佳最初在丰台上的虽然是公立小学,但里面的学生全是和佳佳一样的“外地孩子”,“因为北京孩子都想办法去了更好的学校,而且那学校里好一点的老师也都往其他学校跑,其实教育质量不高。”
田蓉则比尚洁“觉悟”得更早,有三个女儿的她,二女儿一年级就转到了衡水,小女儿更是学前班时就被送到了衡水。她的大女儿仍在北京读书,“大女儿一直在北京上学,但是不能参加高考,学的东西不一样,回去考试意义不大,就直接上了职业学校。”田蓉说。
田蓉来北京20多年,和妹妹在北京经营一家烟酒商店,已经在北京郊区买了房子,平时在城里租住。“虽然在这里这么多年,但是没有户口。孩子上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第一大事,我们不能拿孩子的命运去赌。”田蓉说,如果到了高考前才让孩子临时回衡水,不止整个知识体系不一样,孩子心理也会有落差,“孩子从小在北京长大,不会说家乡话,各种习惯都不相同,怎么融入到当地的学校?”
尚洁也认同田蓉的观点:“反正都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晚回去不如早回去,以河北那边的教育水平,晚些回去可能都跟不上的。”
得失
“在京多年已无法回头”
见到妈妈后,小女儿惠茹一刻不停地围在田蓉的身边,给妈妈展示同学送的小玩具,催着妈妈回家,“一个月只有这么一次,估计她想赶快回家看电视吧。” 田蓉说。
二女儿小霖说,最想念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家附近的莲石湖公园是她和姐妹们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妈妈陪她们骑车、放风筝。夏天的时候还下湖去摸小鱼,5厘米长的小鱼,一捞就是几十条,这是她们一个月才能和妈妈一起拥有一次的幸福时光。
刚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小霖偷偷抹过好几次眼泪,“班上好多同学都哭过”。小霖说,班里像她这样的孩子有十几个,大都是在一遍一遍的眼泪里走过来的。在学校寄宿的日子需要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一开始挺难的,但现在衣服洗得可好了,有时候回家也会帮妈妈做点家务”。
把从小一直带在身边、在北京上幼儿园的孩子送到衡水读书,从下定决心到真正行动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位父亲说,刚把女儿送走的时候,一想起来就流泪:“如果孩子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我应该不会那么做。”“有没有想过离开北京,带着孩子回老家?”“没办法,在北京这么多年了,已经没法回头了。回去从头再来,也很难给孩子现在的条件。”
佳佳在衡水寄宿虽然适应得很快,但也偷偷躲在被子里哭过几次。现在的佳佳已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同学们比较喜欢问我问题”。每次回家,佳佳的爸妈都会给她做最爱吃的虾,“基本一次能吃一盘。”佳佳不好意思地笑笑说。
回到北京后,她常和妈妈一起看时下流行的电视剧,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在公园玩,“和我玩得好的几个也都是每个月坐火车回家的。”佳佳很多小伙伴的父母在北京已经有了不小的生意,“有做房地产的”,但同样选择把孩子送到衡水寄宿。
佳佳说,在衡水上寄宿学校,老师能督促学习、照顾生活,没什么不好。“那你觉得衡水、邯郸是你的家,还是北京是你的家?”“我还是觉得北京是我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