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实验室每周工作100小时 让他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
那时祖充每周有60多个小时花费在科研上。因此,“1年不到便搭建好实验室”、“研二便有了论文成果”的收获,在祖充看来,“这再正常不过,我认为我自己非常勤奋”。
可去年3月,哈佛的访学经历彻底改变了祖充。他亲身经历了哈佛学生科研工作状态的“疯狂”——每周工作100个小时。
访学期间,祖充在哈佛大学M.Lukin教授实验室里学习实验技术。他发现,实验室里的学生从早上9点便开始工作,直到凌晨1点,当你敲开所有实验室的门都会发现有人还在继续工作,甚至有同学直接把牙刷带进实验室,困了便一头“钻”到光学平台下睡觉。
更让祖充“惊呆”的是住在一起的室友,“晚上1点回到家后,他还要和美国西部的合作者视频讨论,常常到凌晨三四点才睡,早上9点又准时起床工作。”这种状态让祖充感到“恐怖”,“我经常累到一躺下就能睡着,可迷迷糊糊中还能听到他在房间里讨论”。
尽管这种工作状态让祖充精疲力尽,但他开始在心里反问自己:他们作为世界上最顶尖学校最顶尖的学生,即使我们和他们一样聪明,但如果花费的时间不超过他们,怎么能做出比他们更好的科研成果?怎么做出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
于是,回到清华的实验室后,祖充要求自己,要把他们当作努力的目标,争取达到每周工作100小时,“做科研就是得拼命!”
曾经有一次,为了观测、捕获到实验的最佳结果,需要连续不间断地测实验数据。祖充便和另一位同学一个值白班,一个值晚班,住在实验室,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持续了近3周。
然而,科学研究不可能365天每天都有进展。最普遍的情况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实验不同突破口的状态下原地踏步和一次次失败,加上如此“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如何才能保持对科研的兴奋?
“光凭对科研的‘热爱’,很难支撑下去。最重要的,让你坚持的动力来自你在不断收获的成果中积累的自信。”祖充说。
祖充认为,科研工作非常枯燥,如果长时间都不能取得成果,再有毅力都很难支撑下去。因此,他认为科研的起步能否达到预期、并取得成果很关键。
很“幸运”,祖充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一年后便在实验中实现了“量子博弈”,有了第一个成果,“其实并不在乎第一个成果的分量有多重,更重要的是给你信心的积累。”在祖充看来,喜欢和做得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取得一定的成就和成果,才可能真正喜欢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