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的“运气”源于他为科研的“拼命”
作为今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的获得者,在前不久举行的分享会上,祖充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定期与导师会面、每天都要读论文以及做英文成果报告。
“很多研究生同学,听到导师要出差一个月就非常高兴,指导导师回来的前两天才开始突击,这样根本不利于你的科研。”研究生4年来,祖充要求自己至少每两周要向导师汇报一次科研的最新进展。在他看来,和导师的定期交流不仅能促进自己的试验进度,还能及时通过导师寻找困难的解决方案,让自己少走弯路。
他认为,做实验绝对不能“闷”着做,除了和导师交流,和同学的分享也非常重要。
祖充所在的实验室里,每个房间都配有黑板和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写下问题和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科学研究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要经常和实验室的同学去分享你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
在和别人分享的同时,祖充又强调:静下来寻找答案。
刚开始研究生学习时,由于对研究领域的不了解,祖充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把领域内10多年来所有重要的论文都通读一遍。直到现在,他每天早上到达实验室的第一件事,便是倒上一杯咖啡、点开网站,花费半个小时去浏览每天最新的科研论文。
“现在的科研大环境下,一个选题不可能只有你一个人做,所以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通过阅读别人的科研报告去寻找答案。而平时的阅读也可以让你从中寻找许多实验的灵感来源。”祖充说。
回想研究生4年的科研工作,祖充并没有遇到让人“崩溃”的困难,他习惯将“运气”和自己的顺利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科研和运气有关系”。
从有幸成为姚先生的研究生、作为负责人搭建实验室,再到一年后取得第一个论文成果……祖充的科研路显得“运气十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离不开他自己为科研“拼命”。
“做科研,心中要有大目标,但也需要从小事开始一步步去积累。”祖充说。
(实习编辑 唐巧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