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抢滩中国奶源地 业内警示或10年不赚钱(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周丽平 2014-10-17 15:48 |
经营牧场要做好 10年不赚钱的准备
“业内人都明白得奶源者得天下的道理,但是经营牧场则是一件长期工程,新希望用了10年才有赢利。”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
自2002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宣布进军乳业,以资本优势迅速整合了11家城市型乳企组建新希望乳业的“联合舰队”以来,地处西南的新希望乳业集团一直希望利用区位优势,在乳业江湖取得一席之地。
但是在彼时伊利、蒙牛、光明等已经在终端完成全线布局的形势下,新希望只能选择利用自身拥有牧场优势、以自家牧场提供巴氏奶(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赢得消费者的战略。
“我们当时选择从上游入手,打造全产业链,但值得注意的是,牧场从拿到生产许可到经营、管理都是一件耗时耗力的辛苦活儿。”席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首先,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中国传统的适合农牧业的区域十分有限,以前全部集中在所谓三北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北等传统农业大省。“牧场的天然条件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比如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利于区隔,不利于疫病传播。而类似于像江浙这样的经济强省,畜牧养殖用地问题很难解决,比如浙江这样农村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基本上都不欢迎养殖业。畜牧业的贡献不如其他行业大,还会带来污染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因此这些地区很难开展牧场建设。”席刚说。
其次,污染处理问题对牧场来说管理难度最大。“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排污的产业,平均一头奶牛一天排粪污50公斤左右,一个万头(奶牛)牧场一天粪污的排放量能达到600吨,一年排泄物就有20多万吨。一头牛一年所产生的粪污需要10亩地来消化。在大部分是耕地的农业地区,完成20万吨污物降解非常困难。”席刚表示,之前有很多企业投资兴建万头牧场,但是从结果来看很难对污染物妥善处理,“万头牧场是个很有挑战的事情,我们目前已经不追求单体牧场的规模效应,在每个地域由3~5个单体规模3000~5000头的中型乡村牧场组成聚落式的牧场带,这样一种新模式。”
此外,防疫安全也是管理难点。记者在四川采访发现,企业每年都需要在动物防疫上花费巨资,由于数千头奶牛集中饲养,容易滋生疫病,特别是大规模圈养,牛身上的味道就不说了,光是牛放屁排出的二氧化碳,都会给空气带来很大的污染,甚至造成温室效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