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抢滩中国奶源地 业内警示或10年不赚钱(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周丽平 2014-10-17 15:48 |
奶源之争,耐力之争
“外来资本的进入,其先进的技术会加快牧场建设的快速发展,提升原奶质量,促使中国乳品行业升级发展,但作为中国乳企必须自控奶源,我们采取的是自有牧场+合作牧场+家庭牧场三位一体的方式。” 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其他乳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表示,“2008年的三聚氰胺教训历历在目,为安全起见,还是尽可能依靠自身的奶源,或者扩充现有牧场的产能,或者新建牧场,企业必须尽可能靠自己。”
工信部有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方面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乳业格局中最重要的新生力量,从全球乳业格局来看,这是中国乳业开始崛起时刻;另一方面,各种资本的涌入背后其实是资源之战,这是中国乳业面临的事实。“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乳业正在实现由小农体系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大背景下,谁控制的奶源越多,谁在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大。
据了解,目前新建奶源基地的主要力量有三种:一是大规模乳品企业,包括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辉山乳业、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二是大型乳企提供原料的投资集团,包括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内蒙古奶联社、中地种畜、上海牛奶集团等;三是外资企业,包括恒天然、澳亚牧业、华夏畜牧、雀巢等企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三类投资主体将继续投资建设大规模牧场,进一步推高大规模养殖的比例。
“面对日渐国际化的竞争层面,必须具备足够的资本和动力,参与、影响,甚至改善全球产业链结构,为自己在资源分配中赢得足够的话语权,牧场建设也成为其绕不过的门槛之一但是,这是一场长时间的耐力之争,谁能脱颖而出,在下一轮乳业竞争中取得胜利要看管理和技术能力还有恒心。”农业部乳业专家陈渝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奶牛单产量不到国外一半,2013年美国奶牛存栏900多万头,牛奶产量9000多万吨,而中国奶牛存栏1400万头,牛奶产量3600多万吨,奶牛比人家多,产量却少5000万吨。因此,如何提升产量成为所有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新一波牧场投资热中,无论外资还是内资,都面临同样的环境,如果不提高牧场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水平,单纯的奶牛头数增加并不能帮助中国乳业进步。此外,牧场建设大潮涌动,致使大型牧场管理和技术人员奇缺成为各奶源基地亟待解决的问题。"陈渝如是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中国牧场建设从粗放规模化到集约化管理转型中,新进入者显然需要更多的耐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