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辐射
广州集聚度仍需大幅提升
广州要继续发挥区域龙头城市的作用,关键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完善提升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
南方日报:自广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以来,如何完善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成为焦点议题。对此,广州应如何解题?
左正:将广州的发展置于珠三角和广东的背景下,其发展不可谓不努力,成效也不可谓不显著,但也不得不看到,其在区域中的经济实力地位却似乎仍有相对下降的迹象。这是因为整个国家在迅猛发展,区域格局也在不断调整之中,而珠三角地区是过去30多年我国增长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广州周边新兴城市的发展势头也很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集聚、扩散这一动态进程来实现,城市是“因聚而成,因散而立”,广州首先要考虑能不能集聚起高能量的动力,只有充分集聚高端要素,才可能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特大城市已经集聚过度,我认为其实仍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最近出台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广州已正式“晋级”为超大城市。有观点提出,特大城市以上必须严格限制人口,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大,未来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还有几亿人口要进城,城市给人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大城市无疑有着较高的规模效应,沿海一线大城市更高度集聚了优质的商业、文化等要素,而且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每个阶层的市民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打拼向上流动,创业发展的机会更多。我们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方式,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创造更多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空间。
南方日报:布局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对此,广州应如何应对?
左正:广州有很好的条件,海港、空港、陆港(铁路、公路枢纽)都齐备,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硬件建设标准也很高,与香港的高铁也将很快连通,但整体需要成为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尤其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互联互通是首要关键,广州有条件成为新海上丝路的桥头堡。广州应尽快实现“海陆空”三港联动,充分利用自身“河海连通”天然优势,打造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多式联运”体系,各类交通枢纽一定要形成网络,不能各干各的。如广州北站与白云机场连接通道的先天不足,就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南沙港更要抓住建立完善的疏运系统这个关键,尽快建成南沙港区疏港铁路项目,打通华南、西南及省内(特别是珠三角西部)的海铁联运通道,推进广州港与珠江水系航运密切对接,形成高效快捷的江海铁联运系统。要重点解决广州港口通过能力不足、专业码头缺乏和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快建设以龙穴岛为核心的第三代国际枢纽港口,按10万吨级集装箱通航标准拓宽广州港深水航道,以及南沙港集装箱三期工程、粮食及通用等专业码头建设,实现“再造一个新广州港”的目标。下一步,广州港口建设发展可联合香港共同投资,并引入香港广州航运服务业合作,强化广州港口综合配套服务的能力。目前,南沙港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还不够,经停的国际航线少,国际班轮也停靠不多,必须想方设法提高知名度、影响力,要积极参加国际间的各种港口联盟,要进入到国际航运市场的港口大系统中,把国际航线、航班拉过来停靠。
还有就是要加强广州“信息港”建设,强化作为国家信息网络枢纽核心节点的地位,与“三港”融合打造“四港一体”的辐射大通道。
城市投资效益不高需重视
谈增长
以速度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广州要做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必须关注到自己的短板
南方日报:新常态之下,市场主体的活力决定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尤显重要。
左正:道理很简单,多向国际惯例看齐。香港就在我们旁边,他们的城市管理、商业管理相当成功,我们应结合国情市情有取舍的学习。广州这座城市是极具创富精神的,当大家看到政府是鼓励创业、创新这个前景的,年轻的一代就会更有闯劲,前提是城市的营商环境要宽松、管理要到位而不越位、政府支持要有力度。政府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做“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主要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不要什么都管,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坚决取消。
南方日报: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加多元。您如何看待广州的经济增长?
左正:没有必要再去追求快速,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以速度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广州要做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必须关注到自己的短板。分析最近几年广州产业结构的数据,制造业中传统产业仍还占相当的部分,“重的、硬的”还不少。当然,也有不少积极的变化,调整是有成效,但相较发展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原因在哪里?产业发展关键在投资和技术,但投资效益不够理想,以去年为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约近28%,当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超过了33%以上,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8%,拉动GDP增长仅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方面,虽然也往服务经济、新兴产业里边投,但房地产开发还是占了近四成,与城市转型发展方向的匹配还是不够。再看技术创新,广州虽是专利大户,但获得授权的2万多件专利中,发明专利只占不足18%,七成以上只是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类型,真正的技术创新尚未形成优势。
广州经济以商贸起家,但在互联网经济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却未能产生如马云、雷军等类型的网络经济领军人物,这似乎与广州商业文化、价值形态等发展有关系,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突破点。广州也不能老抱着传统的专业市场不放,这类市场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对城市交通也是巨大压力,要下决心将其迁到城市外围去,促其转型升级。解决这一问题要有通盘考虑,要与广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协调好。
不能光调产业结构不调城市空间
谈动力
广州实际已进入“大都市区”发展阶段,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市域范围内考虑问题,要谋划重构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和发展机制
南方日报:新常态之下,广州转型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机遇在哪里?
左正:最重要的是深化结构调整,一定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协调起来,不能光是调产业结构,而与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不匹配。城市发展空间的调整包含两方面:一是城市内部空间发展的结构要调整,过去几届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拉开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这个要肯定,但也确实还有不足,最大问题是当时认识尚不到位,未能明确意识到广州已不是单一城市,未能以大都市区的发展理念来统领规划建设;另一是城市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广州实际已进入“大都市区”发展阶段,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更高级阶段,广州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市域范围内考虑问题,要谋划重构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和发展机制,把广州产业的转型升级放到区域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例如进一步加快广佛同城化和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等,实现广州中心城市在更大空间尺度的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充分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建设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广州”。
南方日报:您多次谈到拓展广州腹地,具体有哪些设想?
左正:广州要“伸拳脚”拓展腹地。腹地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一个城市的腹地就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腹地能达到哪里,这个城市的生命力就延伸到哪里。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地位的大小是由腹地的范围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下,广州要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就更要大力拓展海内外战略腹地。可以考虑建立广州横跨国内及东南亚的“八大战略腹地”:首先,建立涵盖“泛珠”区域的珠江—西江流域经济带、北江流域经济区和东江流域经济圈等三大内陆战略腹地,这基本上是由广州原来的传统间接腹地沿珠江水系或近年陆续建成的高铁、高速公路及航空等现代交通廊道向内地区域拓展而成。
其次,依托港澳,沿“海上丝路”的两大方向,即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地中海,和经过印尼群岛到太平洋,分别以马尼拉、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为三个核心支撑点,建立涵盖东盟10国的三大海外战略腹地,加强广州与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的建设。
再次,以东江流域与闽、赣经济圈方向的腹地为基础,向东部沿海及台海两岸地区延伸,一是经厦门入江浙抵达上海地区一带,这是“泛珠”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在东部沿海的接合部,广州在此建立战略腹地有非常重要的区域延伸整合意义;二是经广东汕头等方向延伸至台海两岸,开拓广州在台湾地区的战略腹地,其经济及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