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男同"HIV感染者有一个秘密家园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肖烨 2014-11-26 14:47 |
■“岭南伙伴”办公室等候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在“岭南伙伴”逐渐走出阴霾
在艾滋病的传播渠道里,性传播已远远超过血液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男男同性传播比例快速上升。广州疾控中心2013年6月的数据显示,“男同”(男性同性恋者)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率已经达到10.94%,即不到10个人中就有1人“中招”。
■采写:新快报记者 刘子珩 郭晓燕
从2008年开始,广州市疾控中心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一传播模式进行高危干预。将艾滋病检测点设置在公益组织所在地的社区,并购买他们的服务,为特殊人群提供检测、心理危机干预等成为一种合作方式。
设在天河繁华商圈内的一座商住楼内的“岭南伙伴”就是广州市疾控中心选择合作的其中一个公益机构。933名男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岭南伙伴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了他们的患病消息。其中,最小年龄感染者,16岁,青葱一般的年纪;最大年龄的感染者,则超过70岁。
办公室是岭南伙伴与广州市疾控合作的检测中心,里面有一张舒服的软沙发,一个鱼缸,放着轻音乐,他们尽量让每天登门的几十名“男同”不感到拘谨。他们希望这里能成为“男同”艾滋病感染者的秘密花园,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但作为专为“男同”提供艾滋病检测和咨询的咨询员,李小米遇到了数不清的“健康”咨询,光是在微信上,就为此添加了200多个好友。
阿成就是其中一个,他说自己并不是同性恋,只是有一次被朋友带去了男同的澡堂洗澡,却不想跌了一跤,流了血。他自此惶惶不可终日,“我会不会因此感染上艾滋病?”
李小米哭笑不得,狠狠地教育了他一顿,可是在阿成的坚持下,还是为他做了检测,显然,他没有感染。
“他对艾滋病的了解太少,这类恐惧根本没有必要。‘恐艾’是因为宣传教育的滞后而产生了错误观念。”李小米的工作就是不断纠正这些错误,“没有高危群体,只有高危行为,以为自己安全的人最危险。”
只是工作时间越长,李小米发现了越多问题,公众对艾滋病的偏见依然存在,甚至是患了病的人本身,也没有对艾滋病完全了解。他们需要被普及知识,并且得到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咨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