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群体出现贫富分化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对作家群体的分化表示了担心。在当地,有固定工资的作协作家和早期有经济积累改行而来的作家生活条件较好,但这两类人在当地作家中只占少数。90%以上的作家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需要靠副业来支撑写作。
即便是在江苏这样发达的省份,仍有不少作家生活特别困难。
江苏沭阳自由撰稿人仲利民说,圈内能挣钱的作家一年可以拿到上百万,不能挣钱的月均收入还不到360元的低保线。
周伟也表示,现在体制内作家、自由撰稿人和网络作家不仅几乎不往来,还相互看不起,收入差距加大了群体内部的裂痕。一直存在的体制内和体制外作家的争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不公平”的象征,让更多作家对这个群体没有归属感。
不仅如此,低收入还带来创作取向的“异化”。稿酬低导致职业作家无法生存,一些人就走向了旁门左道。各种“书名党”“触电作家”“工具作家”络绎不绝,导致纯文学的主流价值取向被弱化。
“一年写10万字的中篇小说最多挣3万元,写剧本、写企业软文一次就可能有几万元,但写了这些东西再回来写小说就可能是四不像了。”周伟认为,为了挣快钱、快成名,现在许多作家很浮躁,这导致好作品、有特色的作品无法产生。
“当前中国正面临巨大变革,却没有作家能沉下心来描述这个时代,这可能是文学界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周伟说。
多年来,陈亮看着身边的作家朋友一个个从村里搬进城里,也看着他们的作品因远离农村生活而不再接地气。
因为熬不住清贫,更多作家到城市“讨生活”,这让传统文化失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记录者,陈亮为此感到惋惜。
对此,张虹认为,稿酬对于大多数以写作为生的作家来说已经不再是“第二职业”收入,专业作家和带工资进行创作正在日益减少,而以稿酬为生的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则越来越多。这些“70”“80”后中青年作者在人数及创作数量上均成为当前我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也是我国文学创作产生优秀作家作品的基石和沃土。他们没有工资、薪金,要在仅靠稿酬本身为生的基础上交纳较高的个税,无疑令他们感受到税负较重。长此以往,不利于保护和鼓励其创作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