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治校”是必要的探索
在南科大的最后一课上,朱清时总结自己的改革方法时归结为去行政化;实行能力素质与知识并重的选拔机制;四年学制,前两年上宽口径的基础课,后两年自选专业,以利于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实行书院制管理;逐步实现“自授学位,自发文凭”,由社会而不是教育行政领导来评价大学。
新文化:我关注南科大多年,认为在您和师生们的努力下,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完成,教学体系构建的想法基本上获得了成功,从学生们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但是去行政化和由社会评价大学的自授学位、自发文凭遇到的障碍是难以跨越的。您认为是这样吗?
朱清时:这两点需要社会的观念改变。自授文凭是开创性试验,如果这些学生到社会上以后都成了骨干了,那社会的观念就开始变了。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这5年已经开了个很好的头。
新文化:对比来看,社会评价大学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这本身就很难;而去行政化显得更难,是不是因为触动了某些利益?
朱清时:不光是利益,还牵扯到中国的管理体制。行政化实际上是中国的管理体制,所有部门都是同样的,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稳定,但是如果学校都用这种管理体制,创新性就受到了限制。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要探索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来管理大学,让教授、学生真正地充分发挥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南科大的教授治校。我们也在党委领导下,但是我们希望党委只管大方向的重要的政策上的事情,不要管学校的行政事务和教学,特别是在学校的管理干部任命和人才聘用上,如何具体操作“党委领导”和“教授治校”。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讲是必要的探索。
新文化:南科大也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您在南科大是一肩挑,可能避免了很多行政干预的问题。在您之后的南科大,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双配制,会不会成为今后南科大改革的一种约束?
朱清时:这个问题正是南科大改革想做的事。我被邀请做南科大创校校长的时候,提出的条件就是,书记校长我一个人做,这样探索一条新路。虽然还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这样避免了两个领导、两个核心。南科大如果接下来不再采用这种办法,也是教改实验的一部分。究竟哪一个会更好,我很难去预测,这就等着看南科大的进程来评价它。
新文化:您当时是用这样的办法与现行教育制度博弈吗?
朱清时:要想在中国的教育体制走出一个缺口的话,的确要走出新的路子来,我不敢说博弈,有人会不高兴。我们要走出这一步,一定要找到一个缝隙,但当时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应。现在看,教改实验班的学生是南科大改革5年来最核心的亮点。如果没有这一步的话,南科大这5年的价值就不大了。学生们受欢迎,说明我们这步走对了。而且历史如果记住南科大,就会记住这一点。
新文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点能否改变?
朱清时:我觉得这几年中国的教育界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中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把“去行政化”写进去了,这就是很大的变化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