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uploads/allimg/141103/09545W4E-0.jpg)
新京报制图/陈冬
![](/gd/uploads/allimg/141103/09545S957-1.jpg)
獐子岛渔业工人向海洋牧场播撒虾夷扇贝幼苗。图/东方IC
万圣节前夜A股上演了一起“黑天鹅事件”。10月30日晚间,海产养殖上市企业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遭到几十年一遇的天灾,其在2011年和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虾夷扇贝几近绝产。受此影响,公司前三季业绩“大变脸”,由预报盈利变为亏损约8.12亿元。虽然獐子岛在10月31日召开的灾情说明会上向投资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也表示打算邀请投资者现场调研。但这一事件依然有许多疑问待解。
1、扇贝是否真的遭遇天灾?
2、为何未能及时发现受灾?
3、拓展深水养殖是否激进?
4、当年播苗74亿是否属实?
5、亏损数额为何如此巨大?
一段荒诞的故事,在万圣节的前夜发生了。故事的主角是位于大连长海县的上市公司獐子岛。
10月30日晚间,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为遭到几十年一遇的天灾,其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虾夷扇贝几近绝产。
受此影响,獐子岛前三季度巨亏8.12亿元。“扇贝去哪儿了”,迅速像一个笑话发酵和蔓延开来。有人由此联想到了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10月31日的灾情说明会上,獐子岛高管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向大家道歉”。獐子岛介绍,此次绝收的海域,仅2011年就底播了5.47亿元的苗种。根据推测,2011年獐子岛非公开发行募集到的8亿资金中,或有部分随之“沉入大海”。
更为蹊跷的是,獐子岛所称的导致绝产“天灾”,部分当地养殖户却没有听说。大连市和长海县的相关部门,也未有灾情通报。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獐子岛方面打算邀请投资者现场调研。但有财务专家认为,即便调研,也很难摸清真相。
扇贝是否真的遭遇天灾?
10月31日的业绩说明会上,獐子岛的大股东代表、獐子岛镇党委书记称,受灾不只是獐子岛一家的情况,根据獐子岛镇所在的长海县政府反馈的信息,长海县“其他区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
“灾难来得突然、来得巨大。”按照獐子岛高管的说法,此次冷水团属几十年一遇。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官网中,却没有与此相关的任何信息发布。同时,长海县的政府官网,也未见受灾的踪影。
相反的是,今年7月20日,长海县政府官网刊文称,小长山乡虾夷扇贝的养殖进入收获期,预计年内产量同比去年增产三到四成。
“没有听到虾夷扇贝养殖户受灾的消息。”11月2日,长海县一位水产批发商称。一位水产养殖户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他同样没有听到有养殖户因冷水团受灾的信息。
《证券时报》亦报道称,有养殖户表示,自己没有遇到冷水团,也没有听过周围海域遭受过。
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以“当地扇贝涨价”来佐证灾害的发生。前述长海水产批发商称,扇贝确实在涨价,但主要是由正常季节因素引起的供求变化所致。
为何未能及时发现受灾?
此外,吴厚刚还表示,黄海冷水团发生异常,发生在今年夏天,“这一情况我们春天调查时还没有发现,直到秋天调查时才发现”。
吴厚刚称,獐子岛每年分别在春天和秋天,对海底存货进行调查,“由于公司目前有350万亩的养殖海域,每一次工作都是需要持续很长时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样的核查安排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这样的说法,与獐子岛2012年发布的《第二期短期融资融券募集说明书》存在出入。
《说明书》对养殖环节的描述时提到,虾夷扇贝、鲍鱼、海参等播苗后,“公司每个月组织一次苗种生长情况的调查,调查由研发中心负责,主要是选择不同的底播区域,定点跟踪,观测生长情况和海域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监测虾夷扇贝的生长情况,不是什么难事。”原供职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一般来说,较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都有自己的潜水员,“潜水员捞几个扇贝看看生长情况,不是什么难事。”
这位专家说,每年的夏季,虾夷扇贝长得很快,“想必养殖企业都会关心扇贝到底长得怎么样”。
针对投资者的质疑,吴厚刚多次表示,欢迎投资者到公司调研。据腾讯财经报道,董秘孙福君曾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
在财务专家马靖昊看来,真实播撒了多少虾夷扇贝的苗种,很难搞清楚,“就是审计师学会了潜水下海进行抽测,也是无法核实的。”
“所以,吴总裁有底气欢迎调研。”马靖昊称。
目前,外界普遍把獐子岛这起“绝收”事件,与当年著名的造假公司蓝田股份联系起来。部分投资者亦在呼吁证监会介入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