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深水养殖是否激进?
根据10月30日的公告,獐子岛将此次百万海域绝收的原因,归咎于“黄海冷水团异常”。
“灾害主要原因为北黄海冷水团低温及变温、北黄海冷水团和辽南沿岸流锋面影响、营养盐变化等综合因素。”獐子岛称。
獐子岛作出上述结论,援引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0月21日所作的《会议纪要》。该次会议,共有中科院14位专家与会。
10月31日与投资者沟通时,獐子岛的首席财务官勾荣,“科普”了一下北黄海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指夏季位于黄海深底层的低温水体,其主要特征温度低且温差大,盐差小。”
勾荣称,冷水团主要盘踞在50米等深线以下的黄海低洼地区。换言之,即海下50米,才会有冷水团出现。
综合大连当地媒体的报道,2010年时,獐子岛大部分的虾夷扇贝多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内养殖;而到了2011年,獐子岛海洋牧场开发的深度,已到达海底50米。
另有媒体报道称,獐子岛“已掌握了40米至50米深水海域开发的关键技术”。
当有投资者质问“獐子岛在50米深海域的底播是否过于激进”时,董秘孙福君没有正面回复,只是说“深海开发的技术,尚需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
在外界看来,过去几年间,獐子岛向海洋进军的脚步,不仅在深度上,而且在广度上,也着实“激进”。
数据显示,2006年上市时,獐子岛拥有的确权养殖海域面积65.63万亩,其中2005年底播虾夷扇贝23.58万亩。
到了2010年,獐子岛一年内新增确权海域120多万亩,总数达到285万亩。其中,底播虾夷扇贝120多万亩。
而截至2013年,獐子岛所拥有的确权海域总面积已高达360多万亩。依此计算,其确权海域面积8年间增长了4.5倍。
面积的增加,并未带来相应的贡献。以虾夷扇贝为例,2009年,其底播面积为65.4万亩,三年后虾夷扇贝实现销售收入10.57亿元;而到了2010年,虾夷扇贝底播面积扩大到120多万亩后,2013年的销售收入却下降到了9.59亿元。
獐子岛在多个场合承认,近年来其虾夷扇贝的亩产大幅下降。综合公开资料和券商的研报可知,2010年,獐子岛虾夷扇贝平均亩产达144公斤;2011年下降至100公斤/亩左右;而当前的亩产仅在40公斤左右。
接受媒体采访时,獐子岛董秘孙福君称,亩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系“规模快速扩大时,管理、资源和技术匹配不上”。
当年播苗74亿是否属实?
“獐子岛百万亩虾夷扇贝底播增殖工程,是一场堪称世界级的渔业播种。”2012年,一篇题为《北纬39度唱响海洋牧歌》的报道中写道,獐子岛每年一度的“底播大会战”,于每年的11月开始,已持续20多年。
近年来,獐子岛“底播大会战”后,均会刊发相应的总结性报道。獐子岛在2012年1月称,2011年的虾夷扇贝底播大会战,播苗数达92亿枚,播苗面积134.5万亩,“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均创历史纪录”。
10月31日,接受投资者询问时,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称,此次绝收的虾夷扇贝,是于2011年11月底播,总苗量74亿枚。
据此对比,即2011年底播的苗种,有80%均告死亡。吴厚刚同时表示,采购此次绝收的苗种,共耗费资金5.37亿元。
根据2011年年报推测,这5.37亿元的资金中,有相当部分的资金系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2009年,獐子岛曾发布了一份关于定向增发的预案,随后在2011年获得证监会批准。
预案显示,獐子岛拟募集8亿元,其中的5.2亿元用于“新增年滚动25万亩虾夷扇贝底播增殖项目”。獐子岛阐述该项目的意义称,此举可以“继续扩大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的产能和销售”。
最终,济南北安投资有限公司、江苏瑞华投资有限公司、易方达基金等6方,成为了增发股票的认购方。
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当年,獐子岛已将2.63亿元的募集资金,投向了虾夷扇贝的底播增殖。此后,獐子岛又向“25万亩虾夷扇贝底播增殖项目”投入了8739万元。
此外,2012年10月,另有1.55亿元的募集资金,被变更用途至“42.2万亩新扩增虾夷扇贝底播海域增殖项目”。截至2012年底,花费1.51亿元的苗种被底播完毕。
至此,共有5.1亿元的募集资金,在2011年和2012年“洒向大海”。颇为“巧合”的是,此次绝收的虾夷扇贝,正是在2011年和2012年底播。
就此次绝收的海域是否涵盖当年使用募集资金底播的范围,新京报记者试图致电獐子岛。但董事长吴厚刚和董秘孙福君的电话,均无人接听。
在此次“绝收”事件爆出后,部分投资者怀疑,亩产下降可能只是个幌子,“公司可能根本没有投那么多苗”。对此,獐子岛回复称,海洋牧场的底播、销售,“有据可查,有据可依”。
亏损数额为何如此巨大?
“可以想象,当獐子岛上亿只扇贝静静躺在海底时,就像那里存在着一片广袤无边的海底森林。”三年前,獐子岛在《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畅想道。
如此的憧憬,彰显了獐子岛基于对“海洋牧场”模式的自信。其《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提及,当年的底播大会战,獐子岛的员工们,“实现了近百亿枚苗种的投播纪录”。
根据獐子岛的介绍,底播虾夷扇贝的生长周期在3年左右。也就是说,2011年底播的虾夷扇贝,今年11月份就要迎来收获期。
收获期没有来到。10月30日晚间,獐子岛发布的一纸公告,却宣告2011年播下的“海底森林”遭遇灭顶之灾,彻底成了一片“死亡森林”。
獐子岛称,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抽测发现底播的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经海洋科学家等到场调查后判定,公司海洋牧场发生了自然灾害。
10月31日召开的灾情说明会上,会计师事务所形容“灾难之深”时说,“一网下去没有网到东西,捞上来的都是死壳”。
由此,在10月30日晚间的公告里,獐子岛已决定,对成本为7.35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本轮采捕,涉及海域面积105.64万亩;对43万亩海域成本为3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计提跌价准备2.83亿元。扣除递延所得税影响2.54亿元,合计影响净利润7.63亿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受此影响,今年前三季度,獐子岛将巨亏8.12亿元。
上述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投资者一片哗然。10月31日,有投资者在网络平台上质问獐子岛,何时能把损失的8亿元赚回来?
獐子岛于2006年9月登陆中小板。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其在2006年至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是1.67亿元、1.68亿元、1.25亿元、2.07亿元、4.23亿元、4.98亿元、1.06亿元和0.97亿元。
综合计算,獐子岛上市后累计实现净利润17.91亿元。也就是说,此次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当于獐子岛上市后接近一半的净利润。
对獐子岛此次遭遇的“黑天鹅”,不仅普通的股民感觉毫无征兆,基金和券商亦踩雷中招。今年三季报显示,全国社保基金四一四组合、一零八组合、一零一组合,分别持有獐子岛1.48%、1.21%和1.07%的股权。
其中,四一四组合为三季度进入;一零八组合和一零一组合则是自去年开始就陆续增持獐子岛。其中,今年前9个月,一零八组合增持了正好一倍。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券商针对獐子岛发布十余篇研报,评级以“买入”、“增持”为主,甚至也有“强烈推荐”。
事发前最近一份研报,出自银河证券。9月25日,银行证券三位研究员“谨慎推荐”獐子岛称,预计獐子岛2015年的虾夷扇贝亩产将会得到提升。
按照虾夷扇贝三年的生长周期,券商所期待的丰收正是此次绝收的、于2012年底播的百万亩虾夷扇贝。 新京报记者 尹聪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