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展
农业股造假历史盘点
细数A股历史上“著名”的造假公司,以行业出现的频率来划分,农业股似乎“一枝独秀”。
不论是早期的蓝田股份,还是近年出现的绿大地、万福生科;每一个农业公司造假的事件都堪称A股市场上的经典案例。
农业股如此“偏爱”造假,且手段雷同甚至如法炮制,原因为何?
多家农业股曾陷造假风波
回溯A股市场农业股造假的历史,最早还要回到世纪之初。
2002年,“中国农业第一股”蓝天股份的财务造假案件引发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业的公司,在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便在财务数据上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公司总资产规模上市前只有2.66亿元,到了2000年末的时候已经猛增至28.38亿元,增长了9倍;与此同时,公司历年年报的每股收益都在0.6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在当时的A股市场,一度创造了“蓝田神话”。
但很快,催生出来的神话犹如泡沫被迅速戳破。业绩神话的背后,实际情况却是,该公司在1999年和2000年间,虚构营业收入达到36.90亿元,实际为6400万元;虚构净利润达到9.4亿元,实际则是亏损3200多元。真相揭露,银行停止对其放贷,蓝田事件也成为当年资本市场上的最大丑闻。
其后出现的造假事件,是2005年的丰乐种业和2006年的草原兴发。
2005年,上市8年的丰乐种业被爆出有6年造假,虚构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虚增净利润4006万元;2006年,草原兴发被爆出上市9年间累计虚增净资产14.15亿元。同时,该公司虚构营业收入、成本及税金,至案发时累计虚构利润达到13.2亿元。
2011年,云南的园林上市公司绿大地因造假被指为中小板造假第一案。这家于2007年上市的企业,曾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使用虚假合同和虚构交易,虚增资产7011万元,虚增营收2.96亿元。上市之后到2009年,再次虚增资产2.88亿元和虚增营业收入2.50亿元。
此外,最近发生的一起农业股造假案件要数2013年的创业板企业万福生科。该公司曾于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约1.6亿元。公司也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
产业特性决定公司造假冲动
业内分析认为,多年来农业股造假的戏码屡屡上演,原因复杂。
“总体来看,农业股易于造假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生产监管相对较难;第二,本身行业利润低导致的造假冲动。”时间投资研究总监徐大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首先,农业企业多数从事粗加工生产,所涉及的原料采购和销售,主要是农民个人和小型的农民合作组织。
“这决定了农企的交易对象极为分散,且交易手段需要大量使用现金,其业务和现金流不像其他企业能有很清晰严格的交易凭证。”徐大卫认为,这种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为农类上市公司造假提供了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便利。”
第二方面,农业企业利润率低,周期性波动较大,企业造假冲动强烈。
“农业产业的营业利润率普遍偏低,市场稍有变动,企业就可能出现亏损,盈利压力相较于其他行业较大。”徐大卫认为,农企,尤其是养殖企业的盈利周期性特征非常明显,企业要保持稳定的盈利增长和良好的形象,维持二级市场上股价,为公司进一步融资做准备,上市公司造假的冲动往往更强烈。
此外,农业产业本身的特点,导致其在生产流程和存货等方面在财务监管上难以审计,给公司造假留下了空间。财会专家马靖昊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比如鱼虾扇贝这些水下的存货,因为审计人员不可能潜到水下去数一一统计,导致在审计程序上难以准确地核实真实数据。“所谓的自然灾害往往成为借口,到底资产减值是不是因为天灾,可以通过查阅同区域、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的同期业绩而判定。”
他认为,国内目前现行的会计准则缺少对农业企业的针对性,很多审计机构对农业的专业特点和财务规则相对陌生,也是导致农企频发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新京报记者 刘溪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