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学生都会练功、切磋
云南样本:“特别学堂”特别在哪
迷茫:大学何为?
最近,一则题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万言书”通过微信广泛流传。发帖者自称毕业于武汉大学,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提出质问:“我们的大学怎么了”。
网帖描述了不少令人司空见惯却又震惊的大学生生活:游戏,逃课,看武侠,是不少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女生呢?看韩剧、美剧,一部接着一部。
“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学生干部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毕业后,我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
“今天,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
行动:“集体出逃”
当羊城晚报记者循着发帖人提供的线索寻找,发现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案例,发帖人李元锋曾在云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所“特别”的学堂任教。记者发现,这所学堂里有一群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浙江大学的毕业生。
不同于普通的大学生支教,他们的学生并不来自当地,而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富裕家庭;学堂虽被群山环抱,内部环境却并不很艰苦,多媒体、电脑、ipad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日常使用的课件是世界知名大学的公开课。
白易,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后曾在国土资源部工作,后回武汉大学读博。一个偶然的机会,白易接触到了她现在所在的学堂,感觉大开眼界:“能实现我修身育人,为大众服务的目标”,于是选择留下,一做就是三年半,而且打算继续扎根。
侯小燕,同样毕业于武汉大学。2008年毕业后在学堂任教一年,因家族企业需要,把她召唤回了杭州。一年后,她重回学堂,留守至今。“我喜欢简单的生活,而且通过教育,也能不断自我提升。父母现在感受到我的快乐,也开始支持了。”
白易说,学堂里没有体制教育的“教学大纲”,教育原则是“教其心,育其身”。而在这所学堂,对犯错孩子最大的惩罚是:不让听课。
近20名来自体制内教育的名校毕业生,相信自己做着非常有意义的事——改变中国教育的未来。
重塑:学童之变
名校毕业生们实践信念的地方,就在这个云南的偏僻小镇,就在群山环抱的学堂。
早晨7点,学生们已准时出现在院外的空地。只要不下雨雪,面对群山练一小时功,是每天的必修课。15岁的杨卓蓝与王聪颖正练习互搏,4年习武的功底,体现在她们的进退腾挪间。“馆长”张清一在旁不时点评、示范。
12年前,张清一为解决儿子教育问题而创办的学堂在武汉名噪一时,因没有按教育部门要求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教学,学堂一直没有办学资格。6年前,他带领武汉大学与浙江大学的一群毕业生,扎根云南深山。
这12年创造了不少家长眼中的奇迹:
学堂尚武也崇文——每日三次每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与武术修习课程,让孩子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家长们津津乐道:下雪天孩子们赤膊短裤冬训后,没有一个着凉感冒的;一个15岁的女孩可以在3分钟内“放倒”15名向她“挑战”的女家长;孩子们每日以博客形式记录总结自己的课程所得,第二天由老师分析,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的思辨写作能力大大强于同龄孩子……
学堂崇古也尚洋——《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传统经典著作是重要的选修科目;一周数次的英语表演课,以美剧为学习英语口语的“教材”,使孩子一开口就能说出流利标准的美式英语……
学堂的课程灵活实用——思维课、健康课、两性关系课等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课程。前不久云南地震,学堂马上对地震成因、求生、社会救援及灾后重建等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这是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培养中小学生”,一位家长认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不是体制内教育可以提供的。
学堂推崇伙伴价值——每周的爬山野营既锻炼了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也提升了团体协作精神;学年末,以伙伴互相打分的方式,实现末位淘汰。据说,“老好人”并不能得高分,能力强、有承担、肯为别人付出的,往往得高分,“什么是德育?这就是德育。”一位家长说。
孩子的变化是让家长心甘情愿把孩子送到深山的理由。13岁的小陈,今年刚小学毕业,家境富裕。这个被喻为“刁蛮公主”的女孩在学堂仅学习了一个多月,在家的表现就明显有了变化:不再以哭泣为要挟,动手能力大增,英语口语进步神速。父亲陈剑飞难忘几个细节:女儿原来最爱麦当劳,回来后自觉拒绝快餐食品;女儿与小学同学聚会,孩子们像往常一样道家常里短,女儿马上制止:咱们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我们花了十年教孩子多为别人着想,拒绝垃圾食品,都未能做到,可学堂用一个月就做到了。”
学堂“馆长”张清一则强调,他只是中国新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学堂不是盈利机构,而是“家庭自助教育联合会馆”,他这个“馆长”,主要负责教师培训。如果申请入学的家长笔试不合格,出多少钱孩子也不能入读。因为坚持这个门槛,“我们每年拒绝掉一千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