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3年4月18日,围绕“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举措”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学者、业界人士相聚在山东东营,以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为载体,从黄河文化内涵及国际传播、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媒体传播经验与实践三个角度,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出席论坛并作题为《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致辞
(中外新闻社 中外新闻网记者 刘登臣)2023年4月18日,围绕“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举措”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学者、业界人士相聚在山东东营,以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为载体,从黄河文化内涵及国际传播、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媒体传播经验与实践三个角度,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宝藏。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黄河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的天然宝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才能使黄河文化更具国际传播价值。
圆桌对话:媒体传播经验与实践
基于此,临沂大学教授魏本权认为,黄河红色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所以,挖掘黄河红色文化的内涵特质,尤其是红色基因,首先要深入挖掘黄河红色文化的资源、元素,提炼黄河红色文化的符号、故事,然后找到与世界对接的共鸣点,才更有利于推进黄河红色文化传播的国际认同感。
外文出版社德文专家李博瀚也有相同看法。他在发言时说,黄河文化海外传播及生态旅游海外推广的前景非常广阔,不仅可以吸引大量外国游客,还有助于树立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加强国际传播,是黄河文化传播开新篇、谋新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经济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张小影在致辞时谈及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强调“内容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方式手段途径要不断创新突破,效能要不断提升扩大”。
圆桌对话:黄河文化内涵及国际传播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于运全建议,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提高黄河文化世界美誉度;以强化全球调研交流为手段,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精准度;以增强创新技术应用为驱动,增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有效度;以优化国际合作机制为目标,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参与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王红莲也提出,黄河民间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民间文化在国际传播的时候,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王红莲说,在国际传播中,要转化民间文化的形式和符号,要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用现代的审美方式和设计手法去表达传统的文化符号。把民间文化、黄河文化融入到世界中去,才能够更好地沟通中国和世界,融通中国和世界。王红莲表示。
中外新闻社总编辑韦燕同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在黄河文化论坛上
61岁的意大利厨师费德里科,他已经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生活了4年。
“在青年时期,我对中国的文化就十分向往,现在来到东营,又感受到了黄河文化。在这里希望能交到更多朋友。”在黄河文化大集的摊位上,费德里科向大家也分享着意大利特色文化。
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增强国际多方的参与度,增强黄河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以不同文化视角来共同提升黄河文化传播的精准度,是加速黄河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向。
“国际传播要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一国一策,一群一策,乃至一个文化区域都应该有不同的建议、不同针对性的策略。”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
中外专家探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新闻办主任袭艳春出席论坛,分享了该省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开展的亮点工作。她说,黄河在山东与大海相遇,水脉与文脉相融,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在推动文化“两创”方面,山东着重突出新体验,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打造沿黄文化体验廊道;加强沿黄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博物馆,充分激活中华文明的古老底蕴;倾力打造黄河大集,推出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与“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融合展现,让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与非遗风物相得益彰。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等主办,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等协办。与会者围绕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以及创新和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与效能等话题展开研讨。
中外新闻社总编辑韦燕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
中外新闻社总编辑韦燕、副总编辑刘登臣关注“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举措”
外国专家在交流黄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