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3月11日,北京梅地亚中心,李克强总理通过网络视频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在两个多小时内,李克强总理就中国经济发展、乌克兰局势、就业、民生保障、疫情防控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外新闻社 中外新闻网记者 韦燕)3月11日,北京梅地亚中心,李克强总理通过网络视频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在两个多小时内,李克强总理就中国经济发展、乌克兰局势、就业、民生保障、疫情防控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其中,李克强用7个生动词汇阐释有关政策问题和改革难题,展现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定力和自信,令人印象深刻。
在回答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问题时,李克强总理用“标杆论”和“爬山论”作了阐释。他把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称为政策的“标杆”,指出去年确定6%以上的增长目标,“以上”是开了口子,乐见其成;但财政、货币、就业等宏观政策,都是围绕6%这个标杆进行的。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了年度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住有降,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他用“爬山”来形容今年5.5%经济增速的“含金量”。按照10年前我国经济的体量,增长10%的增量是六七万亿元;而按照今天的体量,增长10%则需要9万亿元的增量。李克强总理说,“这就像登山一样,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李克强总理用“标杆”阐释了政策运筹的方向和尺度,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思路,也介绍了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用“爬山”说明我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增长环境,强调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引导公众预期。
在回答有关减税降费问题时,李克强总理用“施肥论”和“铁公鸡论”来加以阐释。他说,“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这是指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市场主体对于稳经济、稳就业具有重大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通过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稳住了上亿市场主体,从而稳定了就业和经济大盘。2022年,减税降费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并且退税减费并举,将进一步发挥稳增长稳就业的积极作用。
针对留抵退税采用直达机制、把钱直接发给企业,李克强总理要求,“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近年来,财政转移支付以及退税资金采用直达机制,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防止了跑冒滴漏。李克强总理提出“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是对资金直达机制的肯定,也是对地方政府的鞭策。
在阐释有关稳定就业的问题时,李克强总理提到了“安全带论”和“秤砣论”。他针对灵活就业人群提出,“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对于稳就业和优化就业格局极为重要。“给骑手们系上安全带”,不仅仅是针对灵活就业人员,也是针对各类就业人员的,因为随着全国大市场的发展,人员异地就业已是普遍趋势。要努力做到就业到哪里社会保障就到哪里。
针对餐饮零售等服务业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到“秤砣虽小压千斤”。的确,中小微企业对于就业的支撑作用太大了,目前1亿个体工商户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疫情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其中量大面广的是中小微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帮助这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李克强总理还两次提到“打开大门”。在阐释对外开放政策时,他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绝不会也绝不能把它关上”。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呼吁双方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
“打开大门”,是中国对外开放最形象的比喻。无论是处理双边关系,还是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中国的立场都是一贯的,即平等相待、互利互惠。中国对外开放,给中国和各参与国企业都带来了发展红利,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优化,也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中国产业和消费进一步升级,超大规模的中国市场一定可以容纳更多来自各方的参与主体。因此,中国开放的“机遇大门”只能越开越大。
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的“七论”,既涉及宏观经济发展方略,也涉及具体政策安排,同时展现出对市场、对基层的深刻理解。面对新情况、新挑战,这些阐释有助于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和各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