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 没错,我们正站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拐点上,因为——互联网。
传统教育界喊着“狼来了”,他们看到:不需进入教室,没有年龄、学历限制,只要打开电脑,人们便可根据兴趣选修清华、北大甚至哈佛大学的名师课程。
呼啸而来的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空围墙,势不可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体验互联网上的慕课(MOOC)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的缩写,意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课程形式,多以“微视频+交互式练习”方式呈现,供全球学习者使用。
打个比方,MOOC带来的改变,就如一个小剧场的话剧“转身”成了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电影,而且,还附带有双向的互动。作为学习者,无论身在何方,有怎样的教育背景,只需要在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免费收看平台提供的所有课程视频。
我省高校第一个尝试MOOC的“吃螃蟹者”是杭州师范大学。上个学期开始,杭师大推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开放的慕课,并将其引入正规教学,首次实现学分互认,学分可以积累后获得学位。
“我申请的是医学专业通识课《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我是学西药的,想学点中医药知识拓宽思维。”汪俊廷是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预防专业131班的学生,也是MOOC的首批申请者,“选择慕课是因为学习时间比较自由,不用去教室、图书馆,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行。而且,我也想听听上海交大的老师怎么上课。”
不仅是一所杭师大,如今,对互联网教育的尝试在浙江高校风起云涌。
一个多月前,一堂“同时异地”的公开课《工程图学》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七教学楼101教室成功开课,除了现场80多位浙大学生,还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21个城市近30所高校的2000多位学生,通过各自学校的视频教室接入浙大视频交互平台同步参与了该课程。
这堂课由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池建斌教授共同授课。接下去,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近30所高校将轮流“坐庄”,每次都会有2位资深教授主讲,从不同角度、不同风格来启发学生思考创新。
风头正健的微信,也被浙江高校教师拿来“试水”互联网教育。杭师大外国语学院教师陈敏每周从英美主流媒体中遴选文化、政治、科技、文艺、自然等内容的文章,推送到自创的英语学习微信平台“Go Global”上,并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在美国朋友帮助下取得版权,推送了一整年52期This Week in History听力节目。
陈敏还在探索使用微信平台进行教学,他在课后要求学生对于某视频材料口头评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送评论,而微信一次性的语音功能为这样的尝试提供了便利。陈敏还曾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几套测试题,要求学生在课内限时回复答案,同学们只要回复设置的密码,就可以即时得到参考答案进行自我核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纸化自测,更重要的是,微信平台基于移动终端,同学们在等车、排队时就可以自主完成简单的测试。”
传统的黑板粉笔,已渐渐被电脑鼠标所替代。
借鉴可汗学院的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谢朝德博士将原有的公共选修课——线性代数进行了二次开发,把知识点都做成了微课并放于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学习平台上。
“现在,我在上课前通过查看平台统计的学生高频度观看的视频、任务完成数、习题解答对错分布等学生学习记录数据,就能了解到学生学习的进展。”谢朝德笑着说,“现在的课堂,我再也不用奋笔板书、口干舌燥一个人自娱自乐了。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据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长郭富春介绍,金职院去年就全面启动了网络微课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000个微课,还要把微课做成可私人定制的开发项目,对接市场需求。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重新定义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韩振亮教授在看了金职院的微课后对互联网教学赞不绝口:“如果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像拍摄一节网络微课那样对待我们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课前预习,教学中积极互动,课后又能再复习,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好课堂。”
未来教育,“网”住你我。没有人能够例外。
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移动互联网分论坛在乌镇召开 |